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羅馬帝國的大致簡述


  羅馬帝國皇帝,羅馬帝國曆代皇帝:羅馬帝國(romanempire)(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由原本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後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仍維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實際上是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政體雖然最初幾位皇帝都並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帝制的特點,所以整個政府可以說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羅馬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扶菻。

  羅馬帝國的歷史

  【官方語言】拉丁語、希臘語

  【首都】羅馬;分裂後西部帝國定都拉文納,東部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

  【政體】偽裝成共和的君主政體(元首制),後為君主制

  【國家元首】羅馬皇帝

  【政府首腦】有名無實的兩個同等權力的執政官,其中之一為皇帝

  【議會】元老院

  【面積】鼎盛時期約5,900,000平方公里

  【人口】估計5,500萬到1.2億不等

  【建立時間】前27年,屋大維獲奧古斯都稱號

  【滅亡時間】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亡於1453年

  【第一個皇帝】蓋烏斯·屋大維(公元前27年-14年)

  【最後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是統一羅馬帝國的最後統治者。

  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是西羅馬帝國的最後統治者。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東羅馬帝國的最後統治者。

  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仍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裡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史學家更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