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抗日史記


  甲午戰敗之後,清帝國在戰場與法理上都丟掉了朝鮮,將唐朝以後延續了上千年的中朝宗藩關係劃上了句號。

  在國人流行的歷史記憶中,甲午戰爭後的朝鮮自然是迅速落入了日本之手,直到日本二戰戰敗後方才獨立。

  但事實上,朝鮮最終被日本吞併要遲至1910年。在甲午之後的15年間,朝鮮的局勢並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平淡”,立國五百年的朝鮮李朝王室仍然在做著最後的“救亡”努力,而日本也曾陷入勢力被逐出朝鮮的危機之中。

  儘管朝鮮是最後的失敗者,但一個積貧積弱的小國卻在亡國前爆發出了讓外部世界為之震驚的能量。

  【閔妃之死】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出兵佔領漢城,隨即將當時朝鮮政府中的所謂親華派勢力清除一空,建立了親日派政府,實質上已全面控制了朝鮮局勢。

  隨著在甲午戰場上的壓倒性勝利,日本對朝鮮的控盤程度自然也隨之大幅加強。此時,朝鮮落入日本勢力範圍本已是一件沒有懸念的事情。

  然而,出乎日本預料的是,全盤控制朝鮮的難度竟然要比在戰場上擊敗大清朝要大得多。

  朝鮮王妃閔妃(韓國人所說的“明成皇后”)在背後漂亮地捅了

  朝鮮高宗李熙的正妻閔妃,即韓劇中的“明成皇后”

  雖說“以夷制夷”的專利權屬於大清,但不得不說,朝鮮對這一套外交戰術的掌握程度不比中國人差。甲午前,朝鮮人遊走於大清與日本之間;而在甲午後,閔妃對付日本仍然是這一套,只是俄羅斯成為了新的救命稻草。

  從本質上來說,如朝鮮這樣的小國弱國在大國政治的棋局中,非依附一個大國而無以求存,沒有任何所謂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三國還遼”前後,閔妃發現俄國在國力上要強於日本,隨之決定轉向親俄,“引俄拒日”。閔妃最大的優點在於其執行力,很快就與俄國公使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在漢城成立了“貞洞俱樂部”,成為了當時朝鮮對俄秘密外交的根據地。

  而對於一貫野心無限的俄國來說,又怎麼甘心讓朝鮮由日本獨霸,朝鮮的主動投靠自然是求之不得,“親俄派”在短期內便成了氣候。

  如果說自恃“槍在手”的日本此時還對控制朝鮮充滿信心的話,一場針對日本政變則徹底將其從驕狂中驚醒。1895年7月,也就是《馬關條約》簽訂三個月後,朝鮮親日派內閣突然因為謀反的傳言在宮廷政變中倒臺,親日派領袖樸泳孝被迫逃亡日本。由此,朝鮮政局又回到了閔妃,及親俄派手中。

  這場勝利註定是脆弱的。閔妃及朝鮮的致命弱點在於,即使將親日派一舉剷除,即使在政治上獲得自主的話語權,也無法改變一個現實:朝鮮事實上處於日本的軍事佔領之下。

  果然,三個月後,也就是1895年10月8月凌晨,在日駐朝公使的策劃下,聲稱“消滅這個國家二十餘年來的禍根在此一舉”,數百名日軍及日本浪人突然向朝鮮王宮發動突然襲擊,迅速擊潰了僅有百人左右的的朝鮮宮廷衛隊,將閔妃殺於宮中。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日本浪人竟然還公然姦屍,之後還用汽油焚燒了閔妃的屍體。

  這場被稱為“乙未事變”的兇殺事件在公佈後迅速震驚了歐美輿論。此後日本雖然又重新建立了朝鮮親日內閣,卻讓日本在外交上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之中,遭遇了李鴻章在日遇刺後的相似窘境。而朝鮮親俄派,也由此獲得了道義上的優勢。

  可以這麼說,閔妃通過她的死,給了日本在朝鮮苦心經營才獲得的優勢地位一道重擊。

  【國王之逃】

  除了外交上的被動之外,閔妃之死對日本造成的惡果還遠沒有結束。

  當時的朝鮮國王,也就是高宗李熙本就是以性情懦弱著稱,政治傾向也長期遊移不定,屬於又聽枕邊風還聽風就是雨那種。因此,也很難用親華、親日或親俄這樣的標籤來定義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