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製假造假


  現在飲食領域製假最突出,好多小作坊購置了專業的生產線,將進價低廉的豬肉和鴨肉打碎重組,“拼貼”成售價昂貴的牛肉和羊肉,源源不斷地流向飯館和菜市場。

  宋朝也有這樣的作坊,能將進價低廉的死馬肉“加工”成售價昂貴的獐肉和鹿肉。

  死馬變獐鹿,還有注水肉散茶裡摻枯草,茶粉裡摻米粉,壞茶外面裹好茶印製假幣,物價飛漲

  在中國所有朝代當中,宋朝應該是經濟最繁榮、市場最發達、外貿最活躍、商人最自由的朝代,同時也是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朝代。據經濟史學家估算,宋朝的富裕程度空前絕後,不僅遠邁漢唐,而且超越明清,據說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佔據當時全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朝代,飲食安全堪憂,製假販假盛行。

  宋朝遺老吳自牧寫過一本《武林舊事》,該書在歷數南宋臨安種種繁華之後,話鋒一轉,提到了製假販假:“賣買物貨,以偽易真,至以紙為衣,銅鉛為金銀,土木為香藥。”臨安市場上的奸商俯拾皆是,以次充好,他們用紙做衣服,用銅充黃金,用鉛塊鑄造銀錠,用雜樹冒充檀香,無論哪個行業都充斥著假貨,令人防不勝防。

  南宋進士袁採也說過:“忠信二事,君子不守者少,小人不守者多。且如小人以物市於人,敝惡之物,飾為新奇;假偽之物,飾為真實。如絹帛之用膠糊,米麥之增溼潤,肉食之灌以水,藥材之易以他物。巧其言詞,止於求售,誤人食用,有不恤也。”(《世範》)君子能做到誠信,小人做不到誠信,就拿那些市井小販來說吧,他們習慣用壞的冒充好的,用假的代替真的。為了牟取暴利,這些人在絲綢和麻布上塗膠,以突出光澤;在糧食和鮮肉裡注水,以增加重量;甚至在藥物裡造假,連顧客的健康和生命都不顧了。

  王安石有一同年進士,名叫蘇頌,此人在東京汴梁定居過,調查過死馬變獐鹿的黑幕。他說東京曹門外有兩大作坊,一個作坊專門製造豆豉,另一個作坊專門收購死馬。死馬很便宜,買到手以後,剝皮取肉,切成大塊,先用爛泥埋起來,過一兩天刨出,看著會很新鮮,但是不能吃,腐肉的味道太濃。為了祛除異味,收購死馬的作坊大量採購豆豉,用鹹豆豉來醃製和燉煮馬肉,燉上一天,無論顏色、口感還是味道,都跟獐肉鹿肉沒什麼區別了。蘇頌從曹門那裡經過,“早行,其臭不可近,晚過之,香聞數百步。”(蘇象先《丞相魏公譚訓》卷10《雜事》)早上臭氣熏天,是因為剛剛刨出死馬;晚上香飄數里,則說明腐爛的馬肉已經被加工成獐豝和鹿脯,可以批發給小販,讓他們去酒樓飯館推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