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甲午戰前雙方的衝突與滲透


  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清王朝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長期存在的對日文化優勢,矇蔽了清王朝官僚、知識分子的眼睛,對於日本露出來的不軌野心,清朝朝野瀰漫的是“好好教訓一下日本”的聲音。雖然當時一些人已經摸到了清王朝衰弱腐敗的脈搏,但是幾乎沒有人預測到,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輸得會如此狼狽。本文選取了甲午海戰前清朝在內政外交上的一些事件,看清王朝如何在驕傲自大心態的驅使下,在軍事外交上接連留下敗筆,並被蓄謀已久的日本藉機抓住了把柄。

  傲慢看待新生日本

  鴉片戰爭之後,雖然一些開明的官僚士大夫開始認真審視世界,然而他們注視的重點是西方列強,並不是日本。歷史上一直以來的文明高位,滋養了中國人的中華文化優越感,一般中國士大夫把日本稱之為“蕞爾三島”的“東夷小國”,這種傲慢的態度造成了對日本的瞭解不夠。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這麼重大的事件,並沒有引起中國朝野的關注,知曉者則心懷蔑視地批評這是一個朝令夕改、改變風俗、荒唐無稽的兒戲般的政治變革。1874年,日本發動侵臺戰爭,掠奪清王朝白銀50萬兩,暴露了侵略野心,但是卻沒有引起清政府高度的警惕。

  當時,有很多出版物,如《日本雜記》諷刺日本是“東頭西腳,西腳東頭,不成東西”。甚至有人大肆鼓吹徵日論,幫助日本恢復幕藩體制。

  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對此評論道:“當時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前途似乎毫不關心,它同列強和平共處,絲毫沒有覺察到正在強大起來的日本。”施阿蘭還繼續評價李鴻章道:“他可能是唯一能夠真正理解一個現代化國家需要和必要設備的中國人。他卻寧可一直躺在驕傲自大上面,輕視可能存在的敵人,滿足於幻想中的強大與豐富的資源。”

  史料記載了一件小事,可以反映當時清朝的心態。1876年1月,年僅30歲的日本駐清國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途經天津,滿身西式裝束的他拜訪了53歲的李鴻章。李鴻章說:“閣下讚賞模仿歐風,廢棄舊來服制,猶如將自國的獨立委身於歐洲的制度,豈不是遭人唾棄,羞恥之事?”

  森有禮答道:“對外來事物的取捨並無他人強迫,完全是我國人民自己喜好的事情,故沒有絲毫羞恥之處,我國古來極力吸收和採用亞洲、歐美及其他各國的長處為己所用。”李鴻章自信地說道:“不過我國決然不會進行如此變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鐵道、電信等機械方面,吸收西洋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正是那些國家最優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