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考奇聞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高考”,即古代的科舉考試。當然,古代的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並不能相提並論,古代人如何參加“高考”?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又發生過哪些奇聞軼事?

  江南鄉試多在秋季舉行,所以又叫“秋闈”,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由於中間要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第一場考的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裡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的,第二場考的則是官場應用文,分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兩種,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

  科考在當時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開考後號舍就會上鎖,期間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當時的號舍一律南向成排,長的有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考試期間伙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乾糧充飢。

  預考未通過叫“落海”

  古代科舉考試的規矩很多,而且相當複雜,完整程序有鄉試、會試、廷試,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級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試。鄉試也稱鄉闈,通過鄉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鄉試為全國性考試,也是科舉的第一級考試,全省考生統一集中到省裡考試,因此從形式來說,鄉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本文所說的主要是鄉試。要想參加這個古代“高考”,比現代難度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