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女六人共事一夫


  同姓不能通婚的封建禮法時代,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皇帝:他不但不顧同姓之義,還將近親族人的兩個女兒四個孫女一同納入宮中,使“六劉之寵傾於後宮”(《晉書》),演繹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這在中國古代眾多荒唐帝王之中,也可謂獨領風騷了。

  這個人就是十六國時期,漢國的第二任國君、昭武帝劉聰。劉聰,字玄明,一名劉載,匈奴人。生年不詳,死於公元318年。他是十六國中,北方第一個政權漢國(後期更名趙,也稱漢趙、前趙)的第二任國君,是開國皇帝劉淵的第四子。漢趙國到劉聰執政期時,達到鼎盛,進入匈奴最為風光的歷史時期。他即位之後,便屢次攻打西晉,並最終滅亡了西晉王朝,還俘虜了晉懷帝晉愍帝,使北方各州大部分地區都納入漢國統治之下。晉室不得不退避三舍,南下偏安。從此北方進入了長達130多年的長期分裂局面。

  劉淵打著漢室的旗號借屍還魂,最終建立起中原霸業,其實也是劉淵的睿智所在。而劉聰人如其名,完全秉承了其父的聰明才智,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越了他的父親。劉聰自小聰明好學,14歲已通習經史、百家之學,對《孫子兵法》尤為精熟。他還善書法、詩賦,工草隸二體,有詩百餘篇、賦頌50餘篇傳世。並且劉聰武藝精強,15歲時開始學擊劍、騎射,臂力過人,彎弓300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晉書》),可謂文武俱佳。在當時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太原名士王渾就曾對其父劉淵說:“此兒尋不能測”(《晉書》),這孩子將來出息大了去了。

  劉聰年輕時,曾遊歷於洛陽京城,這讓他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並且劉聰為人豪爽,喜交朋友,很有人緣。一度被新興太守郭頤看中,尊其為主簿,這是劉聰政治生涯的開始。以後的劉聰,憑藉其聰明才智,逐漸飛黃騰達,一直做到驍騎別部司馬、匈奴右部都尉,後又歸依成都王司馬穎麾下,被拜為右積弩將軍。公元310年,劉淵病死,遺詔太子劉和繼位,也就是劉聰的大哥。可是劉和聽信讒言,想殺掉劉聰,“和···使銳、景攻聰”,結果劉聰早有準備,反“斬和於光極西室”(《晉書》),成為這場皇室之爭的勝利者。劉聰稱帝后,改元光興,尊劉淵妻單氏為皇太后,其母張氏為帝太后,劉乂為皇太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