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倭寇真相


  倭寇歷史可大致歸納為前後兩期。前期倭寇指的是14、15世紀進犯朝鮮半島,以掠奪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為目的的倭寇,以及元末明初時與方國珍、張士誠餘部勾結犯山東的倭寇,這個時期的倭寇基本為來自日本的“真倭”。

  出身農民,對藍色文明無知且反感的皇帝朱元璋於洪武四年(1371年)頒佈了一道海禁令——“片板不許入海”,僅剩下一種扭曲的官方朝貢貿易,因其能帶來“君臨天下、萬邦來朝”的感覺而存活下來。

  然而,繁盛的海上貿易卻無法停止。時值16世紀大航海時代,以海路為連接的世界貿易圈蓬勃發展,中國所在的東方貿易圈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蘊含著巨大的財富和商機。很快,如生命力極強的藤蔓般,浙江沿海走私貿易迅速發展,並在雙嶼港紮下根來。鼎盛時期,雙嶼港還聚集了日本、馬來、琉球、暹羅等國海商,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國際貿易中心。歐洲的自鳴鐘、火器,南洋群島的胡椒、香料,江南的絲綢、棉布、瓷器和數不清的白銀於此匯聚交易。

  謝氏血案轉商為寇

  雙嶼港私商的貿易繁盛,令朝廷日益無法容忍。一樁血案成為了雙嶼港之戰的導火線——餘姚大族謝氏賴了走私海商的賬不還,並威脅要報官,海商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便洗劫了謝氏莊園並掠殺了謝氏宗族。

  嘉靖皇帝派遣干將朱紈前來鎮壓。他顛覆雙嶼港,並揮師入閩,繼續追殺逃跑的海商,攻陷福建浯嶼後又贏得走馬溪大捷,擒殺中葡海商百餘人。

  從此,浙海再無海商的容身之地。大量曾經的海商及其跟隨者為了生存,不得不轉商為寇,釀成了巨大的沿海動亂。

  想做紅頂商人的寇首

  王直,徽州人,本姓汪。雙嶼港之戰後,王直收集餘黨,轉移到舟山烈港(瀝港)重振勢力。他讀過書,深謀勇略,思想超前,明白海洋可以富國裕民,其最大的夢想便是朝廷能改變國策,通商互市。

  開始時,在地方官默許“私市”的暗示下,王直主動配合官府,平定了多股燒殺掠奪的海盜,維持沿海秩序,確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並試圖在瀝港重建雙嶼港的繁華。然而,官府卻背信棄義——1553年閏三月的一個深夜,俞大猷率官軍偷襲瀝港,王直敗走日本。雙嶼港和瀝港的相繼覆滅,讓浙江的國際海上貿易網絡遭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