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都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幾千年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的成就振奮人心,而印度社會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印度社會發展緩慢,正是因為受到了印度一直盛行的森嚴的種姓制度的影響。

  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認為自己白嫩的皮膚是高貴的象徵;而達羅毗荼人天生黝黑的皮膚意味著品質低賤。為了更加明確地將他們區分,雅利安人在佔領區內使用了瓦爾納一詞,這樣便出現雅利安瓦爾納與達薩瓦爾納。雅利安人一直認為自己擁有高貴的品質,所以向來拒絕自己的子女與達羅毗荼人通婚,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種姓制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職業的分化,當時僅僅侷限於區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但後來範圍不斷擴大。同時雅利安人之間的貧富差異導致出現了內部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從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兩個特權等級。而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印度社會上逐漸形成了四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出現了種姓制這一森嚴的等級制度。

  隨著社會分化的進一步加劇,森嚴的種姓等級制度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社會體系。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