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城隍姥爺是怎麼來的?


  千年以前,在我國古代某座城市的一條普通街道上,可能不會有商人的店鋪、不會有官府的衙門、不會有煙花柳巷、不會有高門豪宅、不會有佛寺薰風,但一定會發現民間宗教信仰的印跡。

  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對於神神鬼鬼充滿著崇拜和敬畏,因此,各種民間信仰極為發達。在這些神仙鬼怪中,由一路小神仙——城隍老爺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各地城市的保護神。城隍老爺常和土地公公一起,也成為古代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配角”。

  那麼,這個城隍老爺是怎麼來的呢?

  “城隍”本義

  先秦文化典籍《周易》有語云:“城復於隍”,這是今天所見“城隍”兩個字的最早記載。那麼,“城”、“隍”最早的含義是什麼呢?東漢經學家許慎在其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中給出“城、隍”這兩個字權威定義:

  城者,以盛民也,從土從成,成亦聲。

  隍者,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

  “城”這個字的本意是指城牆,引申為人類的重要聚居地——城市。“隍”字,則是圍繞在“城”外面的護城壕,有水的就是“池”,沒水的就是“隍”。正是將“城隍”聯繫起來而概稱“城池”、“城市”之義,才能逐漸地由客觀走向主觀、由物質邁入精神,最終將“城隍”凝結而成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們對於城市本身所蘊含著的信仰文化世界的重要象徵。

  城隍老爺的起源

  關於城隍老爺的起源,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起源於古書中所說的“水庸”神。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趙翼《陔餘叢考》中這樣說道:

  王敬哉《冬夜箋記》謂:“城隍之名,見於《易》,所謂‘城復於隍’也”,又引《禮記》“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以為城隍之始。固也,然未競名之為城隍也。

  所謂“蠟八”,據後世典籍記載乃是關乎農業生產的八位保護神,其中有我們所熟悉的后稷、神農氏等,其中排在第七

  還有一種說法是城隍源於社稷神,即農業神,這種觀點以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為代表。

  社祭,剛開始指的是原始社會的祖先生殖崇拜,在春秋時代方開始成為土地神的名字,祭祀“社神”的神壇也稱為“社”,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

  “稷”則是周朝先祖后稷的名諱,後來轉變為穀物莊稼之神的名稱,西周時后稷開始被尊為五穀之神,與“社”並祭,合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