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是個地理盲


  《三國演義》雖只是一部演義小說,但它卻凝聚了許多深遂的兵法韜略和精妙的戰爭奇謀,曾被眾多名家當作汲取戰爭謀略的軍事典籍反覆研讀,是一部幾乎可與《孫子兵法》相媲美的韜略教程。但很可惜的是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羅公在創作《三國演義》時並沒有直觀詳細的地理資料相輔助,出現了許多難以規避的地理硬傷,使得如此精彩紛呈的戰爭史詩只可意會於腦海,卻不可精製於筆端,不可不謂《三國演義》的一大憾事。《三國演義》中千奇百怪的地理錯誤雖與情節無有大傷,但卻對兵法研究造成困難和障礙,同時也十分不利於讀者直觀地理解書中奇謀妙策的具體實施方法和真實實戰效果,故而研究三國地理錯誤是一件十分緊要且十分迫切的任務。這次,小編力求通過對三國地理錯誤的深度剖析解讀,使讀者能夠真切地瞭解三國地圖的本貌,並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三國計謀的精妙。

  1.周瑜西進攻川

  周瑜欲用“假途滅虢”之計,借取西川而奇襲荊州,沒想到被智高一籌的諸葛亮識破,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不但荊州未能取得反被孔明羞辱於荊州城下。怒氣難平的周瑜決定揮師西進,直取西川,以輝煌的戰果來塞孔明嘲諷之口。結果周瑜“行至巴丘”,又遭遇“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進退維谷間的周瑜被孔明的書信一激,新仇就恨引得周瑜毒氣攻心,一代將星就此殞落,徒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絕衰和“氣狹量窄”“不能容人”的尷尬辱名。

  這段描寫雖言簡意賅,但卻讓先前劍拔弩張的情節稍適舒緩,既做到了情節的張弛有度,同時又保證了與周瑜病故巴丘的史實相一致,羅公在此處用心不可謂不苦。只可惜,羅公傾心於對史料的發揮創作,卻忽略了對地理方位的考證。周瑜大軍從荊州出發一路西行入川,經過“催軍前行”的不斷跋涉,結果不但未能前進半步,反而倒退到了荊州下游的巴丘,更不可思議地是一路向下遊南退的周瑜水軍竟然還遭到了劉封、關平二人在上游的阻截。簡直是大違常規,不可思議,難怪周瑜會暴怒而亡呢?

  很顯然羅公在這裡錯誤地將巴丘視為是荊州西面的城市,方才會出現周瑜大軍行至巴丘,遭遇上流劉封、關平二人堵截的怪異事件發生。

  2.泰山的位置

  曹操初成霸業,便遭遇了滿門被屠的厄運。盛怒下的曹操大開殺戒,立下“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軍令,一時間徐州境內血流成河,屍骨遍野。好在呂布趁機奪取了曹操的老窩兗州,陰差陽錯地解了徐州百姓之難。曹操火速從徐州回兵進攻兗州,陳宮向呂布獻計:“此(兗州)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險,可伏精兵萬人在彼。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陳宮之謀雖然精妙,但卻犯下了嚴重的地理錯誤,五嶽之首的泰山並不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處,而是在兗州的東北方向,於泰山道伏兵根本無法阻擊曹操由徐州撤下的軍隊。陳宮此謀完全是南轅北轍的反向阻敵,非但禦敵不能,反而徒耗兵力,讓人可發一笑。

  然而更可笑的是心急如焚、晝夜兼程的曹操,居然放著一馬平川的捷徑不走,反而率軍兜了個大圈子,枉走了數百里路從泰山險道折返回了兗州。

  看來,真正地理盲不是精於計謀的陳宮,也不是梟雄一世的曹操,而是羅公本人。倘若在別處犯地理錯誤也就罷了,在鼎鼎大名的泰山和疑似羅公故鄉的山東地界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真得要懷疑羅公是東原人(山東東平)的說法了。

  3.曹操逃離洛陽

  演義中的曹操頗有當年汪精衛“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情與英銳。面對董卓的專橫,漢朝群臣只能無計痛哭,唯有曹操“撫掌大笑”,單槍匹馬深入龍潭虎穴刺殺不可一世的董卓。刺殺失敗之後,曹操急中生智騙過董卓,縱馬揚鞭直撲老家譙郡,準備假詔集諸侯,再謀討逆之計。

  曹操的出逃之路並不順利,東出洛陽才到中牟便被陳宮所擒。假若曹操就此被誅,一代奸雄便將戲劇性地以“漢之忠烈”而蓋棺定論。幸好陳宮感念曹操忠義,決意棄官與曹操同赴譙郡,執意將曹操推向了“亂世奸雄”的深淵。兩人由中牟來到成皋,在這裡發生了鼎鼎大名的冤殺呂伯奢事件,曹操由此發出了永鑄史冊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豪言壯語。

  故事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險象環生,氛圍營造也可說是驚心動魄,扣人心絃,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段落。然而,細放之地圖,曹操的逃行之路又顯得漏洞百出,難圓其說。譙郡在中牟西南,曹操與陳宮本應快馬加鞭搶在董卓追兵之前逃回老家。

  然而,此時不知是曹操昏了頭,還是陳宮慌了神,兩個《三國演義》中最為聰明絕頂的智勇之人,居然南轅北轍地逃向了洛陽方向的成皋。如此的一番折行,不但令曹操、陳宮空費了許多時日,也讓二人數度置於生死邊緣,是很明顯的一處因為地理方位錯誤而引發的冤枉之行。

  4.劉備南征取四郡

  赤壁鏖戰之後,“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的劉備終於取得了荊州、南郡、襄陽三地作為龍興的根據之地。這時的劉備躊躇滿志,急欲一展平生的鴻鵠之志,白眉馬良恰在此時向劉備進諫了南下取四郡的良謀,令劉備龍心大悅。“良曰:‘荊襄四面受敵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劉琦於此養病,招諭舊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為荊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後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積收錢糧,以為根本。此久遠之計也。’玄德大喜,遂問:‘四郡當先取何郡?’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後湘江之東取桂陽;長沙為後。’”馬良獻策之後,劉備與諸葛亮具體制定了南征的方案,勢如破竹地橫掃了荊州以南的四郡:孔明妙計取零陵,趙雲孤膽得桂陽,張飛暴喝奪武陵,關羽驍勇得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