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王莽當政後做了哪些改革?


  王莽是東西兩漢之間新朝的開國皇帝,因推行一系列“超前”的改革,而被網友戲稱為“歷史穿越者”。除了土地國有、廢除奴隸制、幣制改革、鹽鐵國營等被人們稱為“社會主義改造”的改革措施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王莽對更改地名還有種近乎瘋狂的偏執。

  最為新王朝的建立者,更改地名這種事並不少見,歷朝歷代都做過,可誰也沒有王莽這樣的瘋狂。

  據統計,與西漢末年相比,新莽的郡從106個增加到116個,連增帶改,一共改了91個郡的名稱;縣從1587個增加至1585個,共有730個縣換了名字。要知道王莽在位僅14年,也就是說,在這短短的14年裡,王莽就改了全國一半的地名,倘若王莽再多活幾年,怕是全國的地名都讓他改了,可見這是何等的瘋狂。

  王莽的成長背景

  在聊改名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王莽這個人。

  王莽出生於西漢末年的外戚王氏家族,他的姑姑則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王家作為權傾朝野的外戚,族內先後九人封后,五人出任大司馬,可謂是當時的頂級豪門。可與生活奢靡、聲色犬馬的族人不同,深受儒學影響的王莽卻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與兄長叔父們形成極大的反差,成為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

  王莽入仕後,憑藉著家族的支持和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迅速成長為朝中新貴,並於公元前8年接替叔父王根坐上了大司馬的位置。可即便此時的王莽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他依然維持著自己的聖人光環,甚至因為兒子殺死家奴而逼兒子自殺。

  與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漢王朝漸漸走進死局。

  西漢末年,政治日益腐敗,長期的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破產淪為奴婢或者強盜,整個天下呈現出一幅末世衰亡的景象。又因為西漢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盛行天人感應,認為國家衰敗、百姓受難是上天對君主失德的懲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漢室,將目光轉向了聖賢王莽。

  公元9年,王莽在朝臣的擁戴下,在萬千百姓的請求下,代漢自立,建立新朝。

  從王莽的成長經歷來看,王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儒士,更是一個狂熱的儒家復古主義者。王莽從小研習儒家經典,儒家思想對他來說不是學問而是人生信仰,以至於言必出三代,事必據《周禮》,一心想恢復周制,認為只要按照《周禮》等儒家經典來治理國家,就能建立理想中的大同社會。

  因此,包括地名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無不都是不切實際的託古改制,也就不難理解王莽為何對改名這個偏執。

  州郡地名的更改

  公元前106年,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個州,即豫州、冀州、青州、兗州、幷州、幽州、徐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梁州、交趾、朔方(後被匈奴佔去),後又在京畿地區設立司隸校尉部,合稱“十三州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