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章惇?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

  一說起奸臣,許多人可能立馬會聯想到歷史上一些禍國殃民的大奸大惡之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名列《宋史·奸臣傳》的秦檜。不過,今天我們要來聊的這個人物,在《宋史·奸臣傳》中排名卻還在秦檜之前,他的名字叫章惇。

  章惇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章俞官至太常少卿、銀青光祿大夫,他的族父章得象是宋仁宗朝的宰相。不過,雖然章惇的家世顯赫,但他的仕途卻是靠自己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得來的。

  章惇第一次參加科舉就中了進士,但他的族侄章衡卻考上了狀元(進士第一名),章惇覺得自己身為長輩卻要屈居晚輩之下,心有不甘,於是果斷放棄了這個讓絕大多數人羨慕不已的進士功名。兩年後,章惇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這份成績才讓章惇稍感滿意,自此進入仕途。

  章惇性情耿直,因此在官場上得罪了不少人。不過也有人非常賞識他的這一點,那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相公”王安石。章惇與王安石志趣相投,因此兩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王安石變法”開啟後,章惇成為了王安石的得力干將,為推廣新法積極奔走。由於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工作出色,章惇的仕途青雲直上,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然而就在章惇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支持他的宋神宗卻駕崩了,之後接替宋神宗皇位的是年僅十歲的皇太子趙煦,是為宋哲宗。

  宋哲宗登基後,雖然在名義上他是大宋王朝的“一把手”。可實際大權卻都掌握在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手中。高滔滔討厭王安石,更討厭他所推行的變法。因此在她掌握了朝政大權後,原來被徹底邊緣化的舊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官員)成員得到了重用,而支持支持變法的新黨成員則一律遭受處罰。章惇被貶官外放,最後落腳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