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加分


  高考加分的詬病,年年禁、年年有。其實,回顧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機制,各種荒唐、離譜的加分內容也不少。

  “皮相分”

  漢魏時期選拔人才沒有統一考試,實行的是察舉制,看似重才德孝悌,不過相貌也頗為要緊。於是,加分出現了,且稱之為“皮相分”——長得帥的加分,長得醜的扣分。想來也有道理,紅塵中人哪個不喜歡美女帥哥呢?

  劉邦的功臣陳平,原先是魏王咎手下的小吏,因為長得英俊瀟灑,坊間傳言他跟嫂子通姦。但劉邦根本不在乎這些,第一次見面就給了高分,直接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令樊噲、周勃等十分羨慕嫉妒恨。西晉的美男子潘安,二十多歲在太學讀書,成績一般般。權臣賈充負責察舉,給他加了“皮相分”,轉眼就做了高級參謀。

  因皮相被扣分的人,也不少。鳳雛龐統有才,長得卻磕磣,濃眉掀鼻、黑麵短髯,面試時,被劉備扣分;西蜀名士張松,是個小個子,其貌不揚,曹操也給了零分。

  到了隋唐,開始有科舉考試。但考試成績只是選拔標準之一。

  所謂“身、言、書、判”四項標準中,“身”排第一,體格相貌依然是加分首選。書面成績相同的考生,誰能踏上顯貴之路,很有可能和相貌有關。

  中唐名臣盧杞就是因為相貌不夠帥,常被人說笑。其實他的出仕源於祖蔭,其父祖輩都做過宰相。

  唐代大詩人羅隱,書讀得好,著述頗豐,可是從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開始,連續七年應進士試,總是名落孫山。相傳當時宰相鄭畋的女兒特喜歡羅隱的詩,盼望能見一面。有天羅隱來訪,鄭畋安排女兒在珠簾內窺視,鄭女瞧後,終生不再朗讀羅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