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元朝徵日失敗的內幕故事(二)


  日本《八幡愚童訓》記載:“六日至十三日,晝夜合戰不休”。

  元軍從高麗合浦出兵至今,已在船上連續生活一個多月。盛夏的酷暑和生存環境的惡劣使得元軍中開始蔓延傳染病,已有兩三千人病死。

  在今津方面,企圖登陸的元軍也被駐防當地的薩摩、大隅等國的武士所阻止。

  這時,同江南軍的匯合期限將至,忻都等將領經過商議,決定撤回壹岐島該島是兩路大軍事先約定的會師地點。

  雖然元軍進展受阻,但是日軍戰敗的流言卻在日本內地流行開來。在京都,甚至傳言“九州已經滅亡,不久就會攻打京都”。

  東路大軍在壹岐島逗留一段時日之後,眼見與江南軍約定的會合期限已過,該島周圍卻仍然不見一隻帆影。

  忻都召集眾將,進行了數輪磋商,尋求對策。

  高麗籍大將洪荼丘認為形勢不容樂觀:“向約江南軍與東路軍六月望前會於壹岐。今南軍不及期,我軍先至,大戰者數矣,船腐糧盡,將其奈何?”

  此時,洪荼丘已生退意,只不過沒有明說而已。但其他將領也拿不出好的主意,就連一向敢言的金方慶此時也不發一言。

  十幾天後,金方慶才說出了自己的明確意見:“我等奉旨備三月糧,今尚有一月之糧,不如先待江南軍到,再合而攻之,必可破此島夷”。

  金方慶的建議遂成決議。東路軍繼續固守壹岐島。

  江南軍本應在6月中旬前到達平戶島,與東路軍會師,卻遲遲不見蹤影。

  原來早在3月,就有日本船隻順風漂流至中國大陸,元朝方面令其水工畫日本地圖,並詳細詢問日本沿海地利,得知在太宰府西部附近有個名為平戶的小島,周圍皆水,是一處天然的港口,且防備薄弱。

  元朝徵東行省得知這個消息後,便臨時更改了作戰計劃,決定把東、南兩軍的會師地點改在平戶島。因為太宰府才是此次東征軍所要攻佔的戰略要地,平戶島近水樓臺,元軍可繞過對馬等島嶼,直接實施“越島作戰”。

  忽必烈對這個改動方案表示認可。於是江南軍方面便派出了一支六十艘船的先遣隊赴日,意在向東路軍通報作戰方案變更之事。但是江南軍先遣船隊卻因航道生疏,沒有如期到達壹岐島。

  另外,事先安排元軍總指揮阿剌罕與江南軍同時出征,但阿剌罕卻因年紀老邁而突然病故,忽必烈不得不臨戰易帥,臨時任命阿塔海為兩路軍總指揮,以履行阿剌罕之職。阿塔海又不能立即達到寧波,於是范文虎在倉促之中於6月18日命令江南軍起錨離港。

  江南軍在遭遇多端變故的情形下,於公元1281年6月底到達日本。該軍之一部突破日軍防線,進入壹岐島。7月初,該軍主力十餘萬人到達預定陣地平戶島。

  7月上旬,固守在壹岐島的東路軍及江南軍之一部開始向平戶方向推進。南北兩軍終於完成匯合,能夠參與作戰的兵力共計十四萬。

  平戶島周圍海域佈滿了遮天蔽日的元軍旗幟。經過幾日的整編,7月下旬,元軍派出小股部隊進行嘗試性登陸,並於27日佔領肥前鷹島,將之作為前進基地。

  與此同時,日軍方面也開始調整兵力,多路援軍馳援平戶島、鷹島。

  在這一次戰爭中,日軍的戰爭動員和組織能力都有所提高,他們憑藉有利地形構築防禦工事,並且奮勇作戰,但是終究不能對元朝聯合部隊起到有效的阻擊作用。並且江南十萬大軍還沒有實質性參與到戰爭中來。眾所周知,登陸戰的關鍵在於搶灘,而非此後的陸戰,一旦十四萬大軍在博多登陸,日軍的抵抗力將被進一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