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換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宋朝(960-1279年)的建立者,涿州(今屬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建年號為“建隆”。

  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後周殘餘勢力的反抗,然後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策略,先後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結束了“五代十國”數十年的分裂局面,初步實現國家的統一。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是永不消逝的英雄。他所建立的宋朝,歷時300餘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儘管如此,我們也清楚宋朝在政治軍事方面相對羸弱,自太祖、太宗後即飽受外族欺凌與蹂躪,甚至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及王室成員6000餘人被俘北上,導致北宋滅亡;作為太宗一股幾乎唯一的漏網之魚,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偏安一隅建立南宋,活的也是苟延殘喘,屈辱偷生。其根源在於:趙匡胤發動的“杯酒釋兵權”事件,改由文官管理軍隊帶來無比的混亂。這種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

  “杯酒釋兵權”事件回眸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他沒有高枕無憂。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自己手下的武將會不會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建立的皇權呢?思索之餘,不寒而慄,他決定向那些使他感到威脅、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武將們開刀,以防患於未然。

  趙匡胤首先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等重要軍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天,趙匡胤召宰相趙普問道:“自唐朝結束以來的數十年,帝位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朕想結束天下的戰爭,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之福,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主弱而臣子強。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只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軍隊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於是,在乾德元年(963年)春的一次上朝議事後,趙匡胤特意留下了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羅彥環等諸位高級將領到後花園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部下們說:“我若沒有諸位出力,也到不了今天這一步。不過身為天子,從來沒有睡過安穩覺,還不如做節度使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