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八戒取經竟比唐僧還早?


  八戒,八戒,心腸不壞,八戒,八戒,心腸不壞………

  明朝吳承恩寫的《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甚至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巨大影響力,其中的唐僧四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婦孺皆知,也是電影電視劇經常演繹的經典,尤其是其中的豬八戒,形象鮮明,雖然集各種缺點於一身,但是卻得到了大人小孩的喜愛,那麼豬八戒的原型是誰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豬八戒的原型就叫朱士行,法號八戒,可以直接叫他朱八戒,也是一位出家僧人,而且由於他幹了和豬八戒一樣的事情:西天取經。

  只不過他的故事比《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更壯烈,後來的唐玄奘是站在朱八戒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到達了天竺,取得真經成就了一番偉業。

  《出三藏記集》記載:朱士行為人“志業清粹,氣韻明烈,堅正方直,勸沮不能移焉。”

  朱士行生於公元203年,那時正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他出生地河南穎川(郡治在今天的河南禹縣)屬於曹操的魏國,連年的戰亂造成社會動盪,這也對佛教的傳播帶來了契機,而朱士行則有幸成為中國第一位出家當和尚的僧人,佛教東漢時期傳入中國,怎麼三國時期的人做了第一個僧人呢?確實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朱士行出生前的東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時期,相傳皇帝劉莊夜裡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大臣中有會周公解夢的說皇帝夢到的那是西方的佛祖,和咱們中原的神一個級別。漢明帝聽罷暗暗高興,於是派人去西方拜求佛經、佛法,這幫人走到今天阿富汗一帶,遇到了兩位印度高僧拿著的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請求印度高僧到中國弘法佈教,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給他們在洛陽建了白馬寺,從此洛陽白馬寺便成了譯經的道場。

  一直到三國時期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洛陽主要就是印度和西域高僧譯經的地方,同年年底天竺高僧曇柯迦羅到洛陽後,不僅譯經還開始收徒弟傳教。隨著150多年的譯經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水到渠成,為擴大影響,曇柯迦羅請天竺和西域僧擔任戒師授戒。當時中國北方絲綢之路一帶也有學習佛教的僧侶,但是都不正規,尤其由於受“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可損傷”的傳統觀念都不剃髮,而佛祖釋迦牟尼出家時為了擺脫塵世的煩惱,剃光了頭髮,從此剃髮就成了出家人的標誌,而當時中國的僧侶就是佛教愛好者,沒有正規的受戒儀式和規範的僧侶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