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大禹,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


  大禹,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

  多大年齡未婚就進入剩男剩女之列?

  周代有“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結婚一說,而且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就是如此-----大禹。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至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

  這位年屆三十當時最忙碌的公務員,在走群眾路線時來到了塗山參加一個批評與自我批評會後,深刻認識到結婚的重要性,遂娶塗山氏結束童子身。

  大禹的確是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但從古代人均年齡較低來看,男人到三十結婚不太可能,一般而言,過了二十不婚便是剩男。

  孔子認為“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

  歷朝歷代亦有適婚年齡規定。越王勾踐有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北周武帝有詔:“自今以後,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軍民以時嫁婚。”

  大唐詩人李頎《古意》記載,“遼東小婦年十五”,李白的《長幹行》有稱,“十四為君婦”,後來玄宗有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聽婚嫁。”大宋時代,司馬光在《書儀》中稱,“婚齡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元明清之後,大抵如司馬光所言。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男子二十歲以上,女子十六歲以上未婚就成了“大齡青年”。

  梅妻鶴子——剩女的某格高

  在“無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中國傳統社會,不認同這個主流價值觀的剩男剩女需要勇氣。

  荷蓧丈人雖然有勇氣陰陽怪氣地調侃周遊列國的孔子,但他卻沒有勇氣成為剩男,孔子在他的家裡見到了丈人的兩個兒子。

  中國第一個因為信仰(為了長生不老)成為剩男的,也許是東漢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佛學傳入後,漢人世界第一個皈依佛門的剩男是北魏時期朱士行(法名八戒),他也是第一個西行取經的出家人,千百年後在吳承恩的筆下他從“朱八戒”成了蠢笨、慵懶的“豬八戒”。

  第一個女尼是東晉彭城(今徐州)仲令議,她的父親官至武威太守,她在洛陽聽了來自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地區)高僧智山講佛後潛心為佛,並於公元357年受戒。五胡亂華時的後趙有女尼在都城鄴修行,前燕時多至200女尼。

  在儒家統治的世俗社會這些剩男剩女不入流,但北宋的林逋把這個世界的逼格提升了好幾千米。

  這位處士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為千古絕唱。南宋孤山修建皇家寺廟,獨留下他的墳墓。

  舉案齊眉,好大一塊牌坊

  主流的儒家思想似乎不想放棄對剩男剩女的關心,於是在這個世界立了一個牌坊,掛了牌匾,上書“舉案齊眉”四字。

  故事男主角姓梁,叫梁鴻,字伯鸞;女主角姓孟,叫孟光,字德曜。梁鴻的父親是城門校尉,封為修遠伯,早亡,太學畢業後在上林苑養豬(不要認為現在北京大學畢業後養豬就了不起,梁生早就幹過),不小心著火燒燬鄰家的財物,因家貧不能賠償只好給鄰看門。世人聞其賢德願與之婚姻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