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定策

   

   

   

   洛國很在乎諸侯的攘夷成果!

   

   

   

   熊頓僭越稱王,都能因為攘除南蠻有功,而被洛文公放過,這是極其重要的。

   

   

   

   楚國兩百年來都被視作蠻夷,難道僅僅嫁了一個王后就能列入諸夏了嗎?

   

   

   

   悼太子即位倒也罷了,但最終成為天子的是僖王。

   

   

   

   楚國現在能被認可,是因為百年前,洛公子宴入仕楚國。

   

   

   

   歷代洛侯從不看血統尊貴,只看兩條,一是尊王敬禮,二是攘夷之功。

   

   

   

   您想要稱霸諸夏列國,就要得到洛侯的認可。

   

   

   

   想要洛侯認可,就要有攘除夷狄的大功。

   

   

   

   而且現在齊國在列國之間的威勢還不夠,很多諸侯還在以呂無咎時期的眼光看待齊國。

   

   

   

   五年變法,千乘之國,需要一場輝煌的勝利,來向整個諸夏世界宣告齊國的強大。”

   

   

   

   洛國的存在,讓諸夏這個名詞隨著周禮的發展,更早的刻進了諸侯的基因之中。

   

   

   

   經過三百年的發展,一個統一的諸夏文化圈已經出現。

   

   

   

   各國之間的外交禮節都要知會,各國之間發生的各種大事都會向其他諸侯國通報。

   

   

   

   甚至就連史書,都會出現外國史官記錄本國的歷史。

   

   

   

   國君如果因為史官記錄自己的缺點就要殺掉史官,那麼就會有其他國家的史官記錄,這就是相互之間的身份認同。

   

   

   

   齊國的稱霸,就是讓這個圈子的所有諸侯認可他是帶頭大哥,有實力有聲望,能為眾人平事。

   

   

   

   呂小白明白了,振奮道:“阿仲所言,孤懂了。

   

   

   

   現在整個諸夏列國都困頓於夷狄的侵擾。

   

   

   

   若是齊國能夠在與夷狄的戰爭中取得上風,就能讓諸國知曉現在齊國的強大。

   

   

   

   這樣再邀請諸國會盟定然是無往而不利,舅父就能名正言順的為孤的稱霸加冕。”

   

   

   

   以王道之名,行霸道之實,這就是管仲為齊國所選擇的道路,也是洛休所期望看到的。

   

   

   

   “萊夷!

   

   

   

   屬實可恨,自先祖建國之時,萊夷便侵擾不休,三百年來戰爭不斷。

   

   

   

   一百年前乘邦周虛弱,夥同其他夷狄侵入中原,這樣不服王化的蠻夷,如果孤國力強大,還不能剿滅他們,想必是沒有稱霸的天命了!”

   

   

   

   君臣兩人定下了對萊夷的戰爭計劃,整個齊國立刻就動了起來,被管仲劃分為專門征戰的鄉邑,開始抽調兵員。

   

   

   

   這些國人平時就一直組織訓練,戰鬥力相比以前那種臨時徵召的農民兵和奴隸兵,戰鬥力不知道強到了哪裡。

   

   

   

   而且齊國人口眾多,兵力也是極多。

   

   

   

   齊國是大國,按照周禮,能夠擁有三軍,也就是三萬七千五百人,實際上很多國家的軍隊數字都非常虛。

   

   

   

   齊國的軍隊自然是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不過現在王室衰微,夷狄眾多,各國普遍都遠遠超過了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