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孔子

   

   

   

   洛休將四百年來的周政得失歸納總結,還大篇幅的對素王《王道》進行闡述,在《王道》和《洛語》之中,有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大同世界。

   

   

   

   這讓孔丘無比的堅信,只有重新建立禮樂制度,才會將現在紛亂的人心收拾起來。

   

   

   

   他如果知道自己推崇的洛明公不僅僅作了王道的《洛語》,還有霸道的《為主》,恐怕會和得知素王存在的李耳有同病相憐之感,震撼不已了。

   

   

   

   曲國國君很是欣賞孔丘的王道,或許是用這些來麻醉自己吧,他任命了孔丘擔任曲國的國相。

   

   

   

   成為國相之後,孔丘開始踐行自己的王道之路,不得不說,對小國而言,王道是有效果的。

   

   

   

   但是曲國之中權勢最大的本來就不是國君,而是曹大夫,曲國這不足兩百里的土地,其中一半都是曹大夫的采邑,威勢可見一斑。

   

   

   

   孔丘擔任國相七月,與曹大夫相爭五次,直到曹大夫說要邀請他到家中做客,然後曹大夫故意使用了各種諸侯才能夠使用的禮器、樂器、鼎器。

   

   

   

   他要看看踐行王道、提倡君臣父子的孔子如何做呢?

   

   

   

   孔子自然不能容忍,在曹大夫宴席之上,大聲的斥責這種僭越行為,“區區大夫,僭越違背禮制,你的狼子野心,曲國之中,怕是路邊的行人都知曉。

   

   

   

   吾會在史書上會記下你的名字,與戎狄蠻夷一起,接受萬世的唾罵。”

   

   

   

   孔子家的確是有記史的傳統,而且他這樣的大賢之人,是註定要立言的,到時候曹大夫還真的要遺臭萬年了。

   

   

   

   他的友人擔心曹大夫對他不利,希望他能向曹大夫認錯,他大怒道:“洛文公曾經稱讚熊頓是諸夏英傑,應當進侯爵酬謝他的功勞。

   

   

   

   但是熊頓僭越稱王,踐踏禮制,洛文公再也沒有說過為熊頓加封。

   

   

   

   宣公時,楚國僭越稱王,王室與楚國聯姻,楚國表示臣服,於是不在諸夏之間稱王,難道楚國都能遵守的道理,曲國卻不懂嗎?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鞭笞諸侯,號令諸夏,這是何等的威勢呢?

   

   

   

   難道有過僭越嗎?

   

   

   

   方伯尚且不敢僭越,區區大夫,實在是可笑啊。

   

   

   

   禮樂是邦周的根本,如果連這件事都能容忍的話,難道還有不能容忍的嗎?”

   

   

   

   孔丘辭去了曲國國相的位置,他開始在列國之中游學,開始招收一些有天賦的弟子。

   

   

   

   他過的很是困頓,各國君主都對他的學問禮敬,卻不願意使用他,他在荒野之中嘆息說道:“天下無道很久了,洛國不朝周後,周禮就崩壞了。

   

   

   

   齊桓公薨後,列國就混亂了。

   

   

   

   若是素王不再照耀邦周,天命就要落地了。

   

   

   

   我是殷商的舊民,為何卻對此感到悲傷呢?

   

   

   

   大概是忠於王道禮樂,而忘記了其他吧。”

   

   

   

   他的眼睛依舊明亮,破舊的衣服不能掩蓋他挺直的脊樑,他是個精神強大的聖賢,風吹雨打是上天給予他的磨礪。

   

   

   

   他坐在車上,從田野之中走過,然後聽到了洛國之中傳來的聲音,那是蓬勃的生機。

   

   

   

   他的弟子們攜帶著兵器和戰車,他的旁邊插著一支長戈,看他一米九的身高,雄壯有力,這想必不是擺設。

   

   

   

   弟子為他奉來書籍,他整理著冠冕和袍服,永遠一絲不苟的做好自己,卻不嚴苛地要求別人。

   

   

   

   “伯陽公真是一位大賢之人啊!從《洛語》之後,吾再也沒能讀到如此直通天地的至理。”

   

   

   

   望著那些傳出的隻言片語,孔丘知道自己要回到洛國學宮之中了,他要在那裡完善他的道路,他要在那裡宣講自己的學說。

   

   

   

   “老師,這位伯陽公所著的經典似乎與您所講不同,這不是王道之路啊。”

   

   

   

   孔丘笑道:“你錯了,這也是王道之路,無私無慾的聖王之道,這是素王才能達到的境界。

   

   

   

   伯陽公過於強調無為而治,以天道駕馭人道,但自古以來,除了素王,還有誰能做到呢?

   

   

   

   這與《洛語》之中所傳達的理念是有一些區別的,所以才要到學宮之中,當面向伯陽公問道。”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道:“伯陽公是聖賢,他的文章,伱們不要隨意自己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