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六百三十一章:接應

  王昌懂了,於是彎腰向劉備一揖,隨後道:

  “末將願聽謁者調遣,望謁者不念門戶之見,挽狂瀾於既倒,救我數萬大軍性命。”

  劉備忙扶起王昌,正色道:

  “王校尉將我劉備看作什麼人了?我劉備作為大漢宗親,早就將畢生投入到興復漢室的偉業中。休說這數萬大軍是我關西的菁華,就是這數萬人的性命本身就是大事。我劉備必將竭盡所能,與王昌共渡難關。”

  之後,劉備就具體詢問了王昌可有做過類似的預案,當得知王昌曾打算以玉璧為核心,沿著汾水構築防線的時候,劉備對王昌的欣賞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玉璧這個地方,他之前沿著汾水前進的時候見過,可真謂一處險地。

  他當時還感嘆誰會在這個地方修建壁壘,能抵十萬之師,沒想到就是眼前這個王昌。

  現在聽得王昌已經有了方略,劉備當機立斷就讓王昌將臨汾的糧秣盡數遷移到汾水以南,然後駐紮在玉璧。然後他自己和王昌要了五百兵,決定前驅至雀鼠谷一帶接應大軍。

  剛剛王昌的做派實際上已經將指揮權交給了劉備。王昌是一箇中級軍吏,上面也沒什麼關係,只有一個胡軫作靠山,現在還生死未卜。

  如果是他自己決定放棄臨汾,帶著丁口、糧秣遷移到汾水以南,王昌可能有過無功,甚至會被當成戰敗的替罪羊而處死。

  但現在有劉備做決策,結果就不同了。這種情況下,有天子背書的劉備無疑是最佳的人選。雖然有沒有功還不確定,但這過至少不在自己頭上。

  於是,有了劉備的支持和戰臺後,王昌當即就開始準備起來。

  也許這就是小人物的無奈吧,能扛事比能辦事更重要。

  ……

  當天,劉備帶著自己的郎官團和五百臨汾兵飽食一頓就向北出發了。

  臨行前,他又和王昌要了一位會幽、並、涼三地話的軍吏,劉備自己本身是會講京都正音和幽州話的,但他不懂並、涼話,所以單要了一個這樣的人才,怕遇到涼州籍的吏士,溝通不便。

  他們沿著汾水東岸一路前進。

  在路上,劉備也希望自己的猜想是錯誤的,覺得胡軫作為關西名將,應該為人周密,可以化險為夷的。

  畢竟劉備很清楚,關西現在的局面是非常好的。

  劉備就是從關東過來的,在他看來關東朝廷已經是日暮西山,而關西因為董卓和劉協的配合,反呈現出一種勃勃生機。

  在劉備的預估中,以現在的局面,也不用多,大抵半年就能收復京都。到時候,有關隴益為後方,以京畿為東方的前進基地,收復關東諸州指日可待。

  但誰知道就在關西勃發的節骨眼子上,泰山軍突然就南下幷州,很快就席捲到了太原。

  本來關西不出兵的話,最多也就是損失一個幷州,雖然外部地緣形勢會惡化,但實力並不會折損。

  但現在如果將這五萬精銳關西兵丟在介休,那就是傷筋動骨。到時候,這天下局勢真的就受那泰山軍予給予求了。

  那時候,他如何再給恩師報仇呢?

  想到這裡,他急忙催促部下們加速前進。那些諸劉郎官們也知道現在形勢關鍵,咬著牙堅持下來。

  五百多人一路向北,當夜就宿在了一處驛站。

  這裡距離永安只有二十里,換言之他們一個下午就跑了二十里路。

  宿在這裡的時候,諸劉郎官們還好,他們都騎著馬,而那些臨汾兵就頗有怨言,小聲的咒罵著這個操著幽州口音的外鄉人。

  對於這些,劉備早就習慣了。現在距離永安還有二十里,到現在還沒碰到過一個潰兵,這是一個好消息。

  但就在劉備他們宿在驛站的時候,他們聽到了巨大的嘈雜聲,劉備咯噔一聲,忙出驛站向外查看。

  只見北面黑暗中的山脊線,突然就出現了一條火龍,有數不清的人馬正從那裡奔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