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六百三十二章:悔將

  但最後的結果也看到了,胡軫收到後方軍報,得知糧臺被燒,只能鳴金收兵。

  當天夜裡,軍中大議。

  胡軫將眼前嚴重局勢俱告諸將,請大家一起想出應對方略。

  當時諸將紛紛雜雜,一共想出兩條方略。

  要不與敵決戰,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如今大軍軍氣尚在,只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與太原方面的守軍策應,內外一道兩面夾擊,應能挽回危局。

  要不就是徐徐撤往河東,以雀鼠道和千里陘為依託,也能阻擋泰山軍南下。

  持這個建議的就是樊稠。

  樊稠很清楚,今日決戰中幷州軍和益州軍都出過力了,那翌日出兵作為前鋒的必然就是他樊稠。

  此時涼州軍已經是派系林立,兵為將有。各軍主的權勢全靠手下有多少兵。

  所以樊稠並不想折損自己的兵力。

  再且說了,他也看出大部分涼州軍將都不同意冒死決戰,畢竟明明後方有李傕和郭汜二部作為掩護,實在沒必要在這裡賭。

  但樊稠的建議雖然表面上被胡軫給接受了,但卻說什麼要打一場勝仗才方便撤退。

  他說什麼,大軍後撤如敵軍乘勢追擊,很容易造成軍隊潰敗,到時候一潰千里,實難收拾。

  但樊稠內心卻非常清楚,其實胡軫是不敢退。

  因為如果不血戰一場就撤退,胡軫必然是要被董卓追責的,到時候他自己一個人死都是輕的,很大可能整個安定胡氏都要給胡軫陪葬。

  所以胡軫是萬萬不敢不戰而退的。

  但樊稠即便知道胡軫心裡所想,但也沒辦法再說什麼。因為胡軫說的也是對的,不打一仗的話,那撤退就是潰退,到時候真的萬事皆休。

  所以當時樊稠有心反對,最後還是冷笑回應:

  “既然胡帥已然決定,那我樊稠只能聽命。至於明日決戰勝負,只能聽天由命了。”

  之後,各將就依次回營了,只有樊稠他們這些涼州將被留了下來。

  本來胡軫留樊稠他們這些人下來的時候,本意是想說如果事有不濟,他們這些涼州人先南撤的,畢竟他們都是太師的嫡系,只要安然撤下來,對太師來說至少不為過的。

  但後面胡軫看著樊稠桀驁不馴的冷笑,火氣漸漸就上來了,開始挨個對涼州軍將們訓斥。

  什麼樊稠的部下到處劫掠鄉野百姓,什麼王方來開軍議的時候還滿身酒氣,最後說到李蒙的時候,更是怒不可遏,言其貪鄙失智,竟然敢在大戰之時,劫掠上陣的友軍物資,真可謂膽大包天。

  氣得最後胡軫罵了一句:

  “爾等再不竭力奮戰,此戰之後,我定向太師稟告,非要斬幾個校尉,軍氣才能整肅。”

  一時間,眾將斂氣,不敢置喙。

  這一次樊稠和李蒙被訓斥的最慘,他二人也是真的怕董卓,所以皆老老實實,準備第二日將功補過。

  不過,局勢的發展大出胡軫等涼州軍將的預料,益州軍竟然直接拔營了,甚至雍州軍將們也開始南撤,一時間演化為諸營奔逃向南的局面。

  後面胡軫只能讓涼州將們奔回各營,收攏兵馬。

  但就在樊稠奉命回營準備調度所部去支援胡軫的時候,他的好友李蒙卻拉住了他,問了這樣一句話:

  “老樊,你可知此戰之敗,過在誰人?”

  樊稠納悶,這問的不是廢話嗎?此戰之敗全在那些益州土蠻陣前撤退,驚慌三軍,這有什麼好問的?

  但李蒙卻問:

  “益州諸軍緣何要走?我軍緣何會在這裡逡巡?這些都是因為誰?如果胡帥撤回後方後,他會向太師如何說呢?”

  李蒙這話把樊稠問慌了,因為他左想右想,這都是他老樊做的,到時候那胡軫一定會將全部過錯推到他的頭上,讓他做替死鬼。

  於是樊稠一下子慌了。他忙向李蒙求道:

  “老李,你說,咱們該怎麼辦?”

  李蒙陰狠一笑,來了一句:

  “既然胡帥不仁,那就休怪我等不義了。”

  兩人商定好後,樊稠就回到軍中,召集各心腹和幕僚。

  他毫無顧忌,說胡帥已經老糊塗了,寧願相信幷州、益州那些崽子也不願意相信涼州老弟兄了。說現在這個局面,本來應該讓那些外兵死守,讓咱們涼州子弟撤下,但現在因為胡帥相信了這些人的鬼話,要來什麼決戰,最後反倒被那些土崽子們給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