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大晴天 作品

第351章 鍾馗出現,賞善罰惡

 好像每一個都在地府有絕對權力,但又分不出個高低來,其實就是搞混了,兩者本來就屬於不同法脈,關公戰秦瓊。

 但這些其實都只是外在表現,關於陰曹地府的意義,佛道兩家的內在也有不同,佛家講因果,道家講承負。

 因果自不必多說。

 至於承負,《易經》中對此的解釋是,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太平經》講的是前承後負,前人行善,後人得福,叫承。前人作惡,後輩遭殃,叫負。

 通俗點講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你的好壞,會報應在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人身上,這也是為何有人動不動就說祖墳冒青煙的緣故。

 也就是說,上次“國師”在內景之中,搞出的那些因果審判的行為,其實就相當於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

 但這一次出現的明顯不一樣,酆都城出現,這次主考官是鍾馗,他可是標標準準的道教神。

 眾人看著前方的古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雄偉的古城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真實。

 “轟隆隆……”

 一陣巨大的轟鳴聲響起,鬼城酆的大門開了。

 眾人瞪大了雙眼,望向城門口的方向,只見裡面好似有一個模糊的影子。

 張之維也瞪大了眼睛,看到裡面冒出一點幽蘭的鬼火,那鬼火迅速擴大,最後形成一個人的模樣,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無數身影一一浮現。

 而為首那人,身披蟒袍,腰纏玉帶,兩道長直帽翅,黑鬚如同鋼針,濃眉如劍,眼如銅鈴,這模樣與廟裡的神像一模一樣,正是那鍾馗無疑了。

 “授籙大會,仙官法職考核!”

 鍾馗站至酆都城門口,聲如洪鐘,朗聲道:

 “酆都城內鬼門開,大小法師及時來,各憑法力顯神通,判官坐鎮秉公正,有違法旨不容情,諸位想領法職,需德行過關,第一關,賞善罰惡審判!”

 能來這裡領法職的人,其實都是靠著保舉師依照大小功德保舉而來的。

 但這個功德是估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意願,具體如何,誰也說不清,萬一是假的怎麼辦?

 所以,便有神明核檢這一關。

 至於如何核檢,考核神明不同,核檢的方式也不一樣,這就相當於考公環節的政審一樣。

 很快,四位鬼神從鍾馗身後走出,朝眾人這邊緩緩而來。

 這四個鬼神全都身穿寬袍大袖,頭戴獬豸冠,冠下黑布覆面,將面孔遮蓋嚴實。

 張之維倒是不忌諱,使勁盯了幾眼,認出那不是什麼蒙面的黑布,而是屍簾,也就是死人停屍時,遮蓋遺容用的。

 見張之維一臉好奇的在打量,張御山在旁邊給他解釋了一下,這原來是賞善罰惡司的判官。

 陰曹地府有四司,賞善司、罰惡司,察查司和陰律司,分屬於四大判官,賞善司的判官是魏徵,罰惡司的判官是鍾馗,察查司的判官是陸之道也就是陸判,陰律司的判官是崔鈺,也就是崔判官。

 按神話所講,賞善罰惡兩司是一同進行審判的,他們會用天平稱量。

 賞善司的人從被審判者的魂魄裡取出善果作為砝碼,放在天平的一端。

 罰惡司的人從審判者的魂魄裡取出罪孽作為砝碼,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善的那一頭重,那你就會有獎勵。

 若惡的那一頭重,那你就得遭老罪了。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我們行走江湖,很難說沒有錯事,這一關會把我們殺過的人,挨個都梳理出來,依次決斷一遍。”

 靈寶派的葛溫說道:“我們這些老江湖殺人多,難免有自己都不知道的錯殺情況,陰神考核就是嚴格,這一關怕是不好過啊,不過你們這些小年輕,行走江湖少,沒怎麼殺過人,走運咯!”

 要爭三品法職的幾人裡,小年輕就只有張之維,葛溫這話無疑是對他說的。

 “…………”

 “這樣啊……”張之維欲言又止,想說什麼,卻又無從說起。

 葛溫這話對他不太適用,他在濱城殺了那麼多鬼子。

 要是全部都拎出來梳理一遍的話……

 那場面怕是有點不好收場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