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才 作品

第215章 光緒三十三年


  不但是將原本就是清廷的地界圈定起來,甚至跑到對岸韓國地界也插了樁子,明確標記這裡也屬於清廷。

  目前清廷是中國的頭面,哪怕再不得意,也得暫時用它的名頭。

  最主要的是,這讓齋藤季治郎覺得清廷一方的反應速度太快了。

  他們前腳剛走,人家後腳跟上就改了過來。

  齋藤季治郎一看,這不行啊。

  他非常憤怒:“清國這是挑釁,這是明目張膽的越境挑釁,豈有此理!”

  全然忘記之前自己的嘴臉有多麼的無恥。

  筱田治策幫腔:“是的,無恥之尤!他們這是公然違反了國際法,這是不合理的擴張行動!必須向清廷提出抗議。”

  齋藤季治郎想了想說:“目前,徐世昌是東三省的督撫,我們先向他提出抗議!”

  “好,我這就去準備。”

  很快,在奉天都督府的徐世昌收到了來自於日方和韓方的抗議。

  言辭激烈,讓他們務必歸還屬於韓國的國土。

  徐世昌懵了。

  大過年的,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原本歷史上,是日本人將界樁挪動,徐世昌發現後,連夜帶人將界樁歸為原位的。

  只不過,現在的劉永和比徐世昌更快的動手了。

  而且按照趙傳薪的指示,不必慣著棒子,直接將界樁挪到對岸。

  因為不是自己動的手,徐世昌既感到茫然,又啞然失笑。

  覺得這種事未免過於兒戲,不是說挪動了界樁,那土地就是誰的。

  這就是趙傳薪和此時國內實權派的區別。

  日韓一方可不覺得兒戲。

  而日韓可以臭不要臉,那趙傳薪就敢於把自己臉皮放地上摩擦。

  你要比這個,那老子可就不困了!

  “此事是誰幹的?”

  徐世昌問的是隨他北上的軍事參議吳祿貞。

  吳祿貞此君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在1911年最終成為烈士,是歷史上一大憾事。

  吳祿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沒聽到風聲。不過督撫,此事有些蹊蹺啊!”

  “本督也這樣認為。無緣無故,為何會挪動界樁?百姓斷然不會行此事,當地的衙門也不會。那麼,會是誰呢?”

  同樣在思考的吳祿貞,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

  忽然說:“督撫,這倒是符合一個人的行事風格。”

  “哦?是誰?”

  “趙傳薪!”

  別說,對趙傳薪此人,徐世昌是知之甚詳,對趙傳薪的事蹟是如數家珍。

  不是趙傳薪有多厲害,而是徐世昌去年來關外考察,輾轉跋涉了數千裡,聽了無數關於此人的傳說。甚至,徐世昌親自到鹿崗鎮外圍觀察過。

  想要總督東三省,根本就繞不開此人。

  聽了吳祿貞的話,徐世昌恍然大悟。

  的確,這就是趙傳薪的風格。

  此人嫉“列強”如仇,什麼膽大包天的事都能幹得出來。很多事,在徐世昌看來都很荒唐,但趙傳薪就幹了,還乾的有模有樣。….拋開清廷曾下達通緝趙傳薪的命令不提,徐世昌其實還挺欣賞此人的。

  他來總督東三省之前,就和袁大頭設定過外交方針——以保衛主權為第一急務!

  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後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然後人不欺。

  說的很繞口,要是讓趙傳薪來說就是:誰敢齜牙就弄誰,勿謂言之不預!打怕了他們,他們才會怕!

  但清廷麼,向來這般文縐縐軟綿綿的。一句硬氣的話,愣是要繞一圈。

  而趙傳薪就是這樣乾的。

  在鹿崗鎮周圍百五十里管轄問題,他和日本交涉起來極為強硬。

  不服來幹,你推大炮來轟炸鹿崗鎮都不怕,只要人沒死完,那你就捅馬蜂窩了。

  而剛打完日俄戰爭的日本人還真就慫了!

  所以徐世昌才欣賞他。

  但他有個疑惑:“這件事雖然可能是趙傳薪做的。可他,為何要這麼幹呢?出於什麼目的呢?難道說,他想挑撥朝廷和日本的關係?這對他沒什麼好處吧?”

  他的思維裡,還是以利益為先。

  覺得任何事的動機都逃不離利益二字。

  吳祿貞搖頭:“如果單單為了利益,就不會有鹿崗鎮慈善會出現了,也不會到處捐款。就好比趙傳薪去美國做的那些事,也沒見他圖什麼利益。卑職覺得,這件事還有內幕!”

  “那是怎麼回事?”

  “卑職覺得,會不會是這樣?日本人先將界樁挪動,然後趙傳薪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大概就是軍事參議的能力,很快分析到點子上。

  聞言,徐世昌眼睛一亮:“這就說得通了!好個日本人,狼子野心!趙傳薪這次乾的漂亮!”

  “督撫,那我們?”

  “去跟日方聯絡。先說明,這件事與朝廷無關。然後申明,可以將界樁挪回原位,但不可侵佔朝廷土地一絲一毫!”

  “督撫英明,卑職這就去通電日方!”

  ……

  與此同時,

  北洋大學堂。

  時任北洋大學堂校長的梁敦彥,正與《大公報》的主筆英華面談。

  “斂之,袁總督創辦實業,擠佔了部分教育款項。雖新式企業能促進教育發展,可遠水不解近渴。如今我欲擴建學堂圖書館,經費實是有限,還需你幫忙發報向社會求援。”

  清廷的教育體系略微混亂,加上新學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許多辦新學學校的教育人士,在經費上都是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