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第43章 行軍

有的是輔兵,不擔心物資,關盛雲甚至把兩百多隻船都帶上當大車用了。船上裝滿了物資,墊上幾塊厚木板,木板下是木棍,推著走幾步,把後面空出來的木棍木板挪到前面再墊上……到了甘泉,便可以沿著洛水順流南下,直抵潼關衛,這些船還有大用場呢。

儘管已經達成協議,手裡也扣了幾位高官做人質,關盛雲還是不會完全相信陝西當局。羅詠昊也持這個觀點,而且進一步提出,要利用這個機會訓練一下塘騎斥候的偵察能力,這一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進入河南以後可能就完全是敵境行軍了,偵查工作的好壞將決定大軍的生死。於是,從谷白松的馬隊抽了五十人,又讓營官們各自抽了十名馬衛,由谷白松親自率領,組成一支塘騎部隊,羅世藩負責教他們識字——至少一些簡單而又必要的字必須掌握、羅軍師和將領們則負責教他們簡單的計算和行軍常識:道路通行能力計算、輜重承載能力判斷、紮營地點選擇與各營駐紮地界標示、各種預警信號的設定……

不要被影視劇騙了,認為所謂斥候就是那種一路高喊“報……”進帳跪倒,隨便說一句“前方發現敵人”,將領大馬金刀來一聲:“再探!”,然後答一句:“得令。”扭頭退場的龍套。如同今天的特種兵一樣,塘騎斥候在軍中的地位極高,除了無可避免的遭遇戰,一般而言,他們不會被投入戰場。訓練一個精銳偵察兵的成本,遠高於養一百個炮灰。僅舉一例:每天都要給他們足夠的肉吃!動物蛋白能夠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熱量從而維持充沛的體力、維生素a可以讓他們在夜晚能視物,別忘了,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是夜盲的!一個可以參照的比對標準:即便是魚米之鄉的江南,一個擁有百畝良田的地主本人,每年吃掉的肉類不會超過十斤!

每塘五騎,共24塘。視地貌不同,各騎之間間隔百五十步左右——彼此要在對方視線範圍之內。這樣,大軍便有了三十華里左右的軍情觸角,這個距離,也通常是大部隊一天行軍的路程。等接到從最遠處層層傳來的安全信號,大軍開拔。

從延安府到甘泉120華里,關盛雲走了五天。一方面在官道上推著船確實走不快,另一方面,羅詠昊要求部隊利用這個機會,熟練掌握野外紮營的基本功。

塘騎要預先選定適合紮營的地點:視野開闊,灌木叢要提前燒掉(防止敵人火攻)、附近必須有小溪,最好有山丘做保護屏障,還要提前標定各營駐紮範圍。每到一個新營地,輔兵們都要構築簡單防禦陣地:主營地要搭幾個瞭望塔、營外二里要修幾座預警的烽火墩、營房要豎木柵欄、擺鹿砦拒馬、幾面挖壕溝、各營還要挖出廁所……

除了避免滿營狼藉,糞便還有大用處。在大明,人們相信“糞毒”的理論,無論營外撒佈的鐵蒺藜或插下的尖頭竹木籤、還是弓弩手的箭簇,甚至火藥裡,都要摻上這些東西,以“增強”殺傷效果。有時也確實管用:那時衛生條件差,人們也不懂什麼叫感染,統統算“毒”——除了糞便,古人還要往火藥裡摻砒&霜、巴豆、狗血……等非常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各個將領都有自己絕不外傳的“獨門秘方”,事實上反而大大影響了爆炸效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真正由硝石、硫磺、木炭三種物質組成的純正黑&火&藥,反而是再度從西域傳回來的!

與關盛雲不信任陝西官府一樣,陝西都司府更不信關盛雲。因此,一支百餘人的馬隊始終綴在大軍後面,每行五至十里,便有兩騎馳開,向都司府報告這股賊軍的動向。

對此,關盛雲和羅詠昊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終於,大軍抵達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