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曲 作品

第670章 返城屬實有計劃

“我認為彭曉冬沒錯,我們來時,這裡的生產隊日值才1毛2分錢,去年達到了1元2毛錢,今年還能提高。公社、大隊、生產隊、各站辦所都有錢,他要想帶錢走,一人能帶走1000多元。但是,開會時,有人提出要帶錢走,他們幾個公社幹部堅決制止了,說那是集體的,一分一釐也不能動。最後連車票和船票都是每個人自己花的錢。我佩服他們的行為,才答應幫他們的。連石書記都不追究他們,你做為知青卻說這樣的話,不覺得有些過分嗎?”朱國榮繼續說。

知青辦張主任把雲鵬拽到一邊說:“我們這裡上海知青返城不是先例,從去年全國知青工作座讀會以後,一些上海、Bj、天津下到農墾兵團的知青就有回城的了。現在那次座談會的一些消息都傳出來了,我在參加今年省知青工作會議時,省知青辦主任公開說,知青上山下鄉有四不滿意。”

“哪四個不滿意?”雲鵬問。

“第一是知青不滿意,說知識青年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他們只念過初中和高中,起不到大作用;第二是農民不滿意,說知青幹農活不行,上手慢,兩個不頂一個,還和他們搶工分;第三是知青家長不滿意,很多孩子還靠他們花錢去添補吃穿;第四是農村青年不滿意,因為知青搶了他們上學、參軍和招工的名額。為此,鄧公說了一句話。”張主任說。

“鄧公說啥了?”雲鵬急問。

“鄧公說,國家花了幾百億,得到的卻是四個不滿意,這件事情不能再繼續了。因此,那次會議後,就不再動員上山下鄉了。所以,今年咱們省知青插隊工作就實行了自願選擇。”張主任說。

“這些話你跟石書記說了嗎?”雲鵬問。

“說了,要不然石書記也不會把這件事壓下,他剛聽到這事時是發了火的,聽我說後,又看到集體財物沒受到損失,才開會安撫了其他知青,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我認為咱們現在應該把上海知青騰出的房子管起來,那可是國有資產啊!”張主任說。

“現在咱們縣還有多少知青?其中省城和地區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