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五百一十八章 高中

  如果中了貢士,後續不管殿試結果如何,但是最次也是同進士出身,會被授予從六品的官職。

  如果不中,劉存旭已經是打算好了,繼續專研一年,尤其是策論和史論這兩科,務必要更加精通,等明年春試的時候再考。

  懷著忐忑心情考了四書五經文章後,輪到了策論科的時候,僅僅是看了一眼題目就是讓他皺起了眉頭!

  儘管之前在院試和鄉試的時候已經是考過策論,並且最近這幾天也是鑽研了國子監那邊的教材和題目,對策論和史論也算是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自詡寫一些普通的策論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當他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還是皺起了眉頭。

  策論題目有好多道,考生可以選擇其一作答,而第一道就是試言當今鹽政利弊,如何改之。

  題目就這麼幾個字,但是這題目卻涉及到了鹽政這種幾乎關係國家根基的大事,哪怕是沒有限定方向,只是讓考生說其中利弊,但是這依舊是非常考驗考生的能力的。

  再看第二道,說的是農業稅事,而且還是大乾自身的農業稅,讓考生分析大乾如今的農業稅的利弊。

  又是一道涉及到國家大政的事,如今山東、南直隸地區,甚至是其他地方的人都知道,大乾王朝的稅收政策簡單而粗暴,沒有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丁口銀也沒有,只收取農業稅一種,但是這種農業稅的稅率相對於以往的朝代而言卻是偏高的,如果是普通糧食的稅率,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如果是一些經濟作物,稅收比例還要更高一些。

  而其他的朝代,田畝稅往往只有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五,乃至百分之二都是出現過。

  所以外頭很多人都是說大乾王朝的農業稅很高,以至於大乾治下民不聊生。

  第一題說鹽政,第二題說農業稅,後面的三道題也都是大題目,聽著都讓人頭暈,比如工商業與農業之間孰輕孰重,如何平衡發展,使民富國強。

  隨便什麼題目都是關乎國家大事的,這種題目說哪怕是那些朝中大臣,資深學者都是很難詳細分析並回答的,更不要說劉存旭這些一心苦讀聖賢書的傳統讀書人了。

  劉存旭審視了這幾道題目後,猶豫了片刻決定做農業稅一題,因為他自己就是農家子出身,雖然常年讀書,根本就沒有下過田地,但是這麼多年來的見聞卻是讓他多少了解明朝時期的農村稅收制度,並且也是深刻感受到了唐朝的農業稅制度。

  當選了題目後,他就是直接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的文章,至於寫的好不好,他自己也是無法分辨。

  當考完這一科後,他整個人都是感覺不好了,不過他看了一圈後,發現垂頭喪氣的可不止自己,絕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從這也是證明了,其實大乾王朝第一次科舉裡的這些策論題目聽上去很簡單,但是想要做到言之有物其實很難很難。

  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肯定不能寫,這些東西都被人寫遍了,得寫出新意來。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app愛閱小說閱讀最新章節。

  中規中矩的也不能寫,因為這樣就代表著中庸,無法讓考官眼前一亮。

  更關鍵的是,這種策論某種程度上就是朝廷問策,所以不能瞎回答,得結合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只是隨口說兩句的話可不行。

  策論過後是史論,史論的話,其性質和策論比較類似,只不過說的是古代問題,比如說秦商鞅法乃強,宋王安石變法乃亡,請詳言試論之。

  由於會試之前大家基本都已經知道,新朝取士,八股文章要做的好不說,而且策論和史論也必須的好。

  所以大家都是和劉存旭一樣,對這兩場都是頗為重視,但是從考完後大家的神情來看,顯然是沒幾個人自認為考得好的。

  實際上他們的答案的確不咋地,這些大部分新科舉人以及少數明王朝時代的舉人的答卷被審閱了後,最後挑選出來了一百八十名舉人的試卷,

  然後他們又是討論出來了其中最優秀的十五名,並上交到了楚行這邊。

  楚行是每一張都看了,恩,除了四書五經,其他的策論、史論、算學、雜學的回答他都是仔細看過了,為此他足足花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