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五百三十章 教育革新

  子軍之中,挑選一些成績優異者,給你賞賜,命他們入揚州兵工實習,讓他們在不耽誤課業的情況下半工半讀。”

  聽孫元化這麼一說,楚行也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自己夾帶之中的這群孩子也在成長,俗話說學以致用,自己一直讓他們學習科學知識,揚州兵工不恰恰是他們一個學以致用的平臺嗎?

  而且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讓他們直接親臨一線學習,不斷的摸索使用機床和各類生產工具,肯定能讓他們擦除火花來。

  當下楚行對劉必顯說道:“通知童子軍,三日之後進行一場考試,學習成績排名前十的,賞白銀五兩,同時獲得實習資格,每月發實習銀一兩五錢。”

  劉必顯趕忙下去安排。

  楚行也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的童子軍該適當的繼續擴編了。

  這件事情,楚玉兒跟自己也提過。

  哪怕是現在的童子軍相對於之前,已經擴大了很多倍了。

  如今在揚州的童子軍,估摸已經達到了一千人,此外還在廣西海州、淮安兩地設有分營,海州分營有兩百多人,淮安分營也有兩百多人。

  這些童子軍的學生,清一色都是孤兒。

  但是說實話,孤兒的數量也不是無窮無盡的,此外隨著控制區內不在爆發戰爭,孤兒的數量也會大幅度下降。

  所以楚行想著,是不是該向全社會進行更大範圍的招生了,他就不信了,控制區裡數百萬人口,就挑選不出來足夠的天才。

  早年楚行成立童子軍,目的很簡單,只是為了成立一個大乾王朝版本的孤兒院而已,但是到了後來,楚行就想要把童子軍當成少年軍官團培養,但是現在,楚行的想法又是發生了變化。

  他認為,童子軍目前的培養模式是對的,其中一部分學習能力跟不上的可以培養為官員和軍官,而極少數學習能力強的則是繼續培養,爭取培養出來一批科學家,再不濟也得培養出來一批合格的老師出來。

  然而靠目前大部分都需要學生自己拿著教材自學的情況下,能夠脫穎而出的人還是極少,而楚行也不可能說花費大量的時間親自去教授。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擴大生源,再找出多幾個自學能力強的天才了。

  孤兒不夠用,那就招收普通民眾的子弟好了!

  不過既然改動,就肯定是不能單純的改動童子軍。

  之前大乾在山東就開始摸索教育上的改革,他覺得這種教育上的改革,有必要推廣到經濟更加活躍,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於好一點的揚州府、淮安府來。

  就在眨眼間的功夫,楚行便想到了,自己可以在海州、淮安、泰州、揚州等地設立官立學府,用來培養人才。

  當然,總體上是模仿童子軍的模式,分為兩年育子班,六年小學,六年中學制度。

  並且督促,各縣設立縣有學府,由童子軍、國子監派遣教師,此項加入到地方官員的政績之中。

  只要涉及政績,官員們肯定會牟足勁去幹的。

  而且楚行還準備,加大教育投入,由皇室和朝廷共同出資,一旦考核通過,進入官立學府,可以免學費,食宿費,將來還能直接升入國子監或者講武堂學習。

  當然,比例肯定不會特別高。

  當然,為了避免傳統士子、士大夫對此不滿,楚行的目的是大王心繫百姓,苦於寒門子弟沒有求學之道,才設立學府。

  而該學府的目的是為大乾提供實用性人才,主要目的並非是科舉。

  現在剛剛開始,肯定不會用於科舉,真正用於科舉也是多年以後了,到時候大乾會變得更強,士大夫們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更為關鍵的是,現如今的大乾內部的讀書人,都盯著今年的秋闈呢,哪有功夫管楚行推廣的新式教育。

  自從第一次開科取士獲得成功後,尤其是這些新科士子們都已經當上了官後,山東、南直隸等地的士子們那裡還坐得住啊。

  讀書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當官嗎?

  給老朱家當臣子,跟給老楚家當臣子,其實都一樣啊。

  尤其是如今老朱家表現的越來越水,收復個被女真人佔領的小城鎮都費勁的要命。

  山東馬士英大軍雲集,遼東精銳盡出,也沒有雷霆南下,反而被大乾緩過勁兒來,正在逐漸攻略,而南方這邊兒更是如同山崩一般,大乾王師一道,明廷的官員、兵馬一股腦的往後退,這讓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