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七百四十七章 變虛為實

  北方明軍先不去說,只說南方明軍,以馬士英麾下的四萬督標為主、孫傳庭的上萬火槍軍為次,另外還有一些小規模,只有幾百人,兩三千人規模的小規模募兵。

  這些都是裝備了大量火器的軍隊,火繩槍的裝備比例基本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這個比例其實就是照抄大乾王師的舊編制。

  而孫傳庭麾下的火槍軍,火繩槍的裝備比例更高,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而這,幾乎是和整編後的第五步兵師相仿。

  不僅僅是火槍的裝備比例類似,實際上明軍的這些火器部隊,其編制也基本上是抄襲大乾王師!

  造槍炮、練新軍。

  怎麼造槍炮?直接仿製偽乾賊軍的槍炮啊,甚至明軍連名字都懶得改,直接用了火繩槍的這個稱呼,而沒有用什麼鳥槍、鳥銃之類的稱呼,火炮也沒有用什麼大將軍,無敵大將軍,而是用五斤火炮、七斤火炮作為稱呼。

  槍械如此,軍隊的詳細編制同樣也是這樣。

  大乾王朝崛起也有幾年了,這個過程裡,大乾王師的詳細編制是不可能隱瞞的太久的,明軍很早就知道大乾王師的詳細步兵營編制。

  當然了,他們只是效仿,而不是全盤抄襲,稱呼上也有所不同。

  以馬士英的督標為例子,他們依舊以小旗、總旗、百戶、千戶作為稱呼,但是具體編制卻是直接效仿偽乾賊軍,也是以十六人為一旗,設小旗統帥,六旗為一百戶,設百戶統帥,總旗為副手。

  五個百戶為一千戶,設千戶、副千戶。

  而上述的小旗、百戶、千戶編制,基本就是等同於大乾王師裡的排、隊、營。

  不過在更高一級的編制上,明軍也有著屬於自己的規矩,那就是千戶以上設衛,而每個衛並不是固定有多少人,少則兩三個千戶,而多則是五個甚至七八個的千戶。

  同時每一個衛的火炮也是直接歸屬自行單獨管轄。

  由若干衛編成軍,整個四萬人規模的督標,一共設有前後左右中,一共五軍。

  每一個軍所轄的兵力都是不相同的,不僅僅是主力步兵不同,炮兵、騎兵等兵力也是不同的。

  具體每個軍乃至每個衛的實力有多強,則是要看這些衛指揮使、軍指揮使們的個人能力以及權勢了。

  為何?

  兵為將有也!

  這些募兵乃是屬於他馬士英的募兵,目中程度來說就是馬士英的私兵,他們雖然為明王朝而戰,但是這四萬督標效忠的並不是崇禎皇帝,而是馬士英!

  馬士英,才是效忠崇禎皇帝的人!

  同樣的,各軍指揮使們,他們是效忠於馬士英,但是他們手底下的衛指揮使們卻不是效忠於馬士英,而是效忠於他們本人。

  具體下來到千戶、百戶同樣如此!

  這樣一層層的效忠體系,構成了‘督標’這個極其特殊的軍事集團!

  這個軍事集團裡的人員關係,和後世的湘軍有些類似,都是通過師生、親友、同鄉等關係維持的,但是和後世的湘軍不同的是,督標裡的這些統帥們,雖然和馬士英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他們無一例外,之前都是朝廷官員,而且很多都是文官。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app愛讀小說閱讀最新章節。

  沒錯,馬士英的督標裡的那些軍官們,只有中低層的是傳統的武將,但是中高層將領,其實清一色的都是文官,怕不是進士出身,但也是舉人或者秀才出身。

  這是一支純文人統帥的軍隊,和同為明王朝新軍的孫傳庭的火槍軍有著極大的不同!

  大量的槍炮、新招募的士兵、充足的糧餉,這些都是讓馬士英麾下的督標具備了遠遠超過地方衛所兵的戰鬥力!

  但是這支實力強悍的新軍,竟然是掌控在馬士英一人之手,甚至就連朝廷都沒有辦法越過馬士英直接指揮這支軍隊。

  由此也是引起明王朝的大佬們的擔心,他們不擔心馬士英會反叛,崇禎皇帝以及諸多內閣大佬們把馬士英派出去,而且在馬士英連接吃敗仗的情況下還沒有把他撤換,足以證明他們對馬士英的信任。

  然而馬士英是馬士英,督標是督標啊!

  萬一哪天馬士英麾下的那些大將給馬士英搞了一個黃袍加身的話,那怎麼辦?

  這也是為什麼明王朝在北方地區打造的槍炮,並沒有送到南方來,而是隻裝備河南以及北直隸等地衛所兵以及京營、邊軍的緣故。

  他們得留一手,他們需要加強北方的防備力量,防止南方局勢徹底失控,南方局勢時空的風險不僅僅是偽乾賊軍勢大,同樣也包括了馬士英或者是馬士英麾下的其他大將反叛。

  同樣是基於這種防備心理,南下平叛的兩萬邊軍,是並不歸馬士英節制的,而是歸屬金陵兵部節制,去江西參戰了,也只是協防而已,馬士英可沒有權力調動這些邊軍。

  同樣不受馬士英節制的軍隊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說最近兩年風頭很大,以一己之力擋住了偽乾賊軍南下的孫傳庭麾下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