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033章 預算分配

  意思就是,別廢話了,趕緊去貴陽上任去吧!

  第二封摺子是陳秀楷抵達了當塗的時候,寫的,摺子上說當塗當夜颳起了北風並且大降溫,詢問聖體是否安康,要多穿衣服保重龍體,楚行當時批閱:朕安,時值寒冬,卿當速往貴陽主持禦寒事務,以免百姓衣不遮體。

  第三封摺子,是陳秀楷抵達了九江的時候送來的,這一次沒啥廢話,只是簡單的請安。

  楚行批閱:朕安,卿之孝心朕已知曉,勿再頻繁請安。

  然後,沒幾天,楚行又是收到了陳秀楷的摺子,還是請安!

  楚行當時就很不客氣的批閱:“朕安,無事勿請安!”

  後來一段時間,這個陳秀楷安份了一段時間!

  但是半個月後,這個陳秀楷到任了,又是送來了摺子,說的是自己已經到任了,問楚行龍體是否安康。

  楚行繼續忍,批閱:“朕安!”

  數天後,楚行又一次受到此人的摺子,這一次不是請安了,而是說貴陽下雨了,看到下雨,楚行還以為貴陽要爆發洪澇什麼的,結果一看,就是一場普通的冬雨。

  這下雨就下雨,大乾辣麼大,每天都有地方下雨好吧,這又不是什麼特大的暴雨或者是久旱逢甘霖這種事,一場普通的雨而已,值得你堂堂一個巡撫專門寫個摺子送上來?

  當時楚行批閱“知道了!”

  然後,沒幾天,這人又送來摺子,說貴陽府的雨停了,出太陽了,天氣很好,順便又請安!

  楚行批閱:“朕安,尋常瑣事勿再上折!”

  然後,陳秀楷過幾天又上摺子了!

  說年關將至,他想要上京給大王拜年,順便又請安。

  楚行批閱:“朕安,卿初任貴撫事務眾多,勿返京拜年”

  但是這人死性不改啊,繼續上摺子,說自己不去拜年就難受,懇請楚行允許他回京拜年,楚行很不客氣的批閱:“不準!”

  期間還有其他幾封摺子,雖然說了些政務,但也都是雞毛蒜皮的事。

  今天上午,他又是收到了陳秀楷的摺子,說既然自己無法回京拜年,他就派自己的長子代替自己返京向大王拜年,並呈送年禮。

  楚行當時就火了,提拔這個陳秀楷之前,怎麼就沒覺得這人這麼囉嗦呢,之前此人在山東擔任布政使的時候老實的很,任上也算是辦了幾件好事,但是現在怎麼就屁大點事就上摺子,沒事也上摺子請安,你堂堂一個巡撫就這麼閒?

  這搞的楚行特別無奈甚至惱火!

  惱火是因為這人三天兩天上摺子說雞毛蒜皮的事,無奈的是,這人也沒做什麼出格的事,在貴州巡撫任上也算乾的不錯,沒出什麼亂子,自己都不好隨便拿掉他。

  這搞的楚行看完摺子後特別想要罵人,最後他在摺子上寫了一大段的批語,洋洋灑灑兩三百字,然後通過密摺傳送。

  什麼批語?需要用密摺傳送的,自然不是什麼好話!

  用白話文簡單翻譯一些就是:狗日的,沒事別亂上摺子,要是敢再亂上摺子,朕直接把你貶到印度戈河州去!

  就是不知道以後這人會不會老實下來,如果還繼續這樣子,楚行說不得真的要讓下頭準備幾個貴州巡撫的候選人了。

  這個陳秀楷,只能說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代表人物,實際上這樣的人很多,基本上有資格上摺子的官員,大多都是免不了會上請安摺子之類的刷存在感,只不過中低級官員送上來的這種沒有一點含金量的請安摺子,大多都是會被過濾掉,但是陳秀楷可是一省巡撫啊,他的摺子,哪怕是請安摺子,也沒人敢過濾掉。

  而其他的各省巡撫、道員乃至一些重要知府等地方官員,普遍也存在這種情況,要麼就是說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要麼就是單純的請安摺子。

  畢竟大事也不是天天有的,很多地方都是平安無事,官員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很好的理由上正規的摺子。

  每天審閱的摺子,大部分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事,這讓楚行有些煩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不看也不行,尤其是重要地區的知府以及巡撫、布政使、道員這些級別的地方官員的摺子,總是要看的,要不然的話,怎麼了解地方的情況啊。

  今天被陳秀楷又噁心了一把,楚行乾脆是處理完摺子後,就直接回宮了,這御前會議也不開了,準備召見的臣子也不見了,反正今天的御前會議也沒啥事,召見的臣子都是尋常的述職以及就任報告,沒啥重要的事,拖到明天也不礙事。

  這種情況,實際上在今年年初開始,就是差不多這樣了!

  統一戰爭中後期,大乾上下都忙碌的很,剛結束大規模戰爭的崇禎九年下半年以及崇禎,各種恢復民生以及改革事務也比較多,楚行依舊是天天忙著。

  但是進入到崇禎十一年後,基本上沒有了戰爭,改革事務也是暫時沒有大規模的改革,今年的大事,大體上只有科舉改革以及稅部拆分,再加上松江府那邊的事了。

  再有就是天天有人喊著讓楚行登基,關鍵是楚行覺得自己現在距離成為萬古一帝還有點距離,他不願意這麼草草的稱帝。

  除了這些外,其他的基本都是雞毛蒜皮的事。

  不過對於楚行來說,很多事只算是雞毛蒜皮的事,但是對於其他人而言,卻不是這樣。

  比如今年年關將至,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分配也是即將開始了,軍方和內閣已經是開始為了明年的軍費比例開始爭論,而軍方內部的陸軍和海軍也是為了軍費內部分配比例進行爭論,內閣那邊的各部門也是同樣如此,都是為了爭奪財政預算而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