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125章 趙進上書

  說什麼上海也是財政困難,城區道路的路面硬化工程才進行了不過十分之一,需要每年都是投入海量資金,又說準備修建三條內陸主幹道,準備縮短演講地帶和內陸地區的交通時間。

  這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上海也沒錢!

  上海有沒有錢,趙進還不清楚,多了不敢說,但是拿出十幾萬兩銀子來援助華亭搞開發區還是簡單輕鬆的,但是人家上海不願意,他這個上司也不好強行逼著。

  當初為了鼓勵地方發展經濟,楚行特定製定了分稅制,收上來的稅收,一部分歸中央,一部分歸省財政,一部分歸屬府、州財政,一部分歸縣財政,一部分歸鎮/區財政。具體比例先不說,但是有一點卻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中央以及各上級,不得干涉地方財政的花銷。

  上海的財政收入,是上海的,人家願意怎麼花,別說趙進了,就連中央的財務部都管不著。

  最後沒辦法,趙進只能是打算以府財政來支持華亭開發區的建設了,順便再去問問江南道那邊,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支持,但是如今江南道的新任道員還沒有確定下來,其他人根本就不敢給趙進任何的承諾。

  這搞來搞去,搞的趙進都有些煩悶了。

  當這個松江府知府,比當上海特設縣縣令可憋屈多了!

  如此,也是讓趙進萌發了另外一個想法!

  上海特設縣有錢但是沒地,華亭和嘉定有地方,但是沒錢!

  假如能夠把上述三地進行合併的話,豈不是有錢也有地了?

  一冒出來這樣的念頭,趙進就是覺得大有可為,就是不知道上頭的意思怎麼樣!

  於是乎,一封試探性的摺子,就是被趙進寫出來,然後送往了金陵城!

  不得不說,歷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並不會因為時代和人的變化,從而出現太大的轉折。

  上海的發展也是同樣如此,雖然說楚行並沒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後世的發展道路上帶,但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卻是依舊和後世的上海發展極為相似。

  利用大乾開放並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機會,上海充分發揮了其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而走上了工商業的發展之路。

  甚至就連發展的行業以及詳細的地區,也都是驚人的相似。

  歷史上,上海的早期發展同樣也是以海外貿易以及紡織業為主,而現在的上海,同樣也是以貿易和紡織業為先導,當然了,細節上還是有著諸多的不同,那就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擁有著大量的重型工業。

  這種情況並不是楚行刻意主導下的結果,要說政策扶持的話,大乾裡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個,而是有著足足十九個呢,隔壁就有著通州和寧波。

  從南到北,基本上比較適合進行海外貿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陸續開闢為通商港口。

  廣東的廉州、瓊州、廣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員府,浙江之溫州、台州、寧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時值黃河出海口,新設縣),山東之膠州(青島)、登州(府城蓬萊),河北之天津,遼東之金州(旅順)、漢城、釜山等等,都是大乾最近這些年來陸續開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乾可以展開對外貿易的通商港口,只限於沿海港口,並不包括內陸城市,比如說揚州、金陵城、淮安府城這樣內陸江河沿岸城市,那麼就不是作為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個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設立了商貿區,並給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的,其實也就只有少數幾個城市而已,而規模比較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廣州和上海兩城而已,其他的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和廣州以及上海比起來,卻是不值一提。

  同樣是通商港口,為什麼發展差距這麼大呢,其中地理因素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原因,廣州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承擔了對南洋貿易乃至印度、歐洲貿易的主要任務。

  而上海早期的發展,則是通過承擔了扶桑貿易,同時作為國內沿海貿易的中轉站。

  一個南洋,一個扶桑以及國內沿海貿易,這才是造就了這兩個城市早期的迅速發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這發展的快了,後來就擁有了更多的優勢,比如說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彙集其中,更多的稅收可以用來發展港口,交通等基礎設施,然後也就有更多的商人願意來這兩個地方了,後來者想要追上來非常的困難。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貨物集散地,而且還是主要的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

  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他們都是有著大型的工業區,擁有眾多的工廠。

  如此導致了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內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顯。

  廣州的話,如今基本上還是以輕工業為主,雖然重工業也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多,而上海這邊則是擁有大量的重工業。

  但就資源獲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廣州是無法和上海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