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295章 劍指中亞

  後續大乾組織的移民行動裡,也是重點組織當地的青壯土著遷移到南洋各島。

  如此一來,剩下的土著大部分也就只有婦女以及孩童了。

  同時大乾在當地又是大力推行聯姻政策,鼓勵大乾移民娶、納當地土著女性。

  這樣一來,當地的大部分土著女性又是成為了大乾移民的妻妾。

  諸多措施下來,目前的北海省裡的人口總數,雖然還有大約五十萬人是土著,但是純粹的土著家庭實際上已經很少了,頂多也就幾萬戶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林軒認為北海省的本土化已經是取得了初步成效,可以把北海省徹底納入本土範疇了。

  只是林軒雖然打算這麼做了,但是他卻是不會站出來親自推動這種事,他只會給出一個默許的態度,讓下面的臣子去做。

  做好了是他楚行這個皇帝的功勞。

  做的不好了,自然就是那些臣子們的錯,到時候楚行是要打板子的。

  楚行對北海省請求撥付若干蒸汽機等機械設備的摺子留中不發,瞬間也是引爆了朝堂裡關注此事的臣子們的熱情。

  瞬間,就有諸多相關的摺子送了上來。

  不過楚行依舊是不會做出任何公開表態的。

  半個月後,北海省方面的諸多官員再一次聯名上折,請求撥付若干機械設備,用以籌建北海省列島上的第一座繅絲廠。

  此時也是得到了國內不少大臣的支持。

  同時工商界那邊,尤其是國內的紡織行業對此也是意見不一,部分打算在北海投資建廠的資本自然是支持的,但是部分不打算去北海投資的廠商自然是反對的。

  因為北海省方面請籌建繅絲廠,引起的諸多爭奪,自然是因為如今北海省那邊的生絲產量逐年攀升有關。

  北海省那邊設省之後,因為受到進出口管制的影響,在當地只能是發展農業和漁業為主,至於礦業,那也只是少數金銀礦而已。

  至於其他產業,因為缺乏機械設備,只能是依靠純手工,基本上沒有什麼發展的希望。

  這種情況下,北海省巡撫衙門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主打農業,其中又以生絲產業為主。

  從本土引入了優良的蠶種和桑樹,進行大規模桑樹種植。

  如此發展多年後,如今北海省那邊已經是成為了大乾排名前五的蠶繭供應省份了,雖然說其總產量和國內的其他省份比起來不算高,充其量也就只有浙江蠶繭產量的十分之一而已。

  但是對於一個只有兩百萬人口的北海省而言,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雖然大力種桑養蠶,但是因為沒有繅絲廠,只能是依靠手工繅絲,成本大,效率低,所以很多蠶繭都是直接運輸到國內進行繅絲加工的。

  遼東省的釜山縣,就是憑藉著靠近北海省的地理優勢,獲得了大量來自北海省的蠶繭,然後進行繅絲加工,最後建立起來了大乾北部數省裡規模最大的生絲生產基地。

  不過北海省那邊,尤其是當地大規模的蠶繭商人們,自然是不甘心充當原料供應商的角色,他們想要直接就地加工蠶繭,然後加工成生絲運回本土,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這也是為什麼北海省那邊,一直都是想要設立繅絲廠的緣故。

  對此,哪怕是大乾本土內部,也是意見不是很統一,其中倒不是什麼本土化問題了,而是利益之爭了。

  而楚行呢,基本上沒什麼所謂,反正北海本土化是他準備推行的事,如今只是從生絲行業開始而已。

  楚行的態度,雖然沒有公開說出來,不過有點政治覺悟的人都能夠領悟出來。

  北海省如今這個狀況,拿本土化不夠徹底來堵塞是不可能的。

  既然無法阻擋北海省的本土化,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勢而為了。

  本土化就本土化,放開了進出口管制也好,那麼他們也是第一時間跑到北海省去設立繅絲廠,和當地的農戶合作,收購蠶繭。

  就和他們如今在國內的江浙一帶做的一樣,說不準還能趁機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呢

  如今的紡織行業,依舊是大乾的第一大產業,其中的生絲行業也是非常的重要。

  紡織行業裡雖然是以棉紡產業為主,羊紡、生絲為輔,其中的棉紡產業才是核心主持,關係著大乾億萬子民的穿衣問題。

  但是生絲產業也是非常重要,生絲所織成的各種絲織物,一直都是屬於高附加值的產品,絲綢不僅僅暢銷海外,在國內更是擁有龐大無比的市場。

  縱然如今大乾的服飾受到了軍服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穿著,尤其是工作服已經開始偏向於修身窄口的服飾,並且大量使用羊毛織物。

  但是絲綢衣服的作用依舊不可代替,如官員的官服,各官辦學校的學生裝,中上階層的人在正式場合裡穿著的服飾,清一色的都是偏向於儒服的傳統寬袖長袍,而對於這種正裝,兜裡但凡有點錢的都會備上一套絲綢長袍。

  更不要說絲綢衣服作為內衣的舒適性更是無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