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

    “可不知哪裡又有個武侯呢!”夏元龍嘲弄般地說道。他順便走了一子。

    楊懷繩一低下頭,雙眉緊鎖。原來角上的那幾枚棋已被夏元龍的白子抄了後路。

    “真是厲害。”楊懷繩小聲說。

    “依夏賢弟的見解,改革當從何處下手?”衛懷問。

    “此話不好。”夏元龍盯著那盤勝局已定的棋,正在收拾殘局,“這些話就算現在說出來也無足輕重。還是先想想如何擴大勢力,震動官府為好。然後再細細布局無妨。”

    “我輸了。”楊懷繩一下子躺在椅背上。

    “看來改日再弈時,我還須讓你幾個子嘍。”夏元龍笑道。

    他們三人本就志同道合,自此便相交甚密,平日都行在一處,好往來於淮清橋之間,百姓常在橋下撞著他們的身影,不是在喝茶飲酒,談天說地,就是對弈下棋,較量棋術。好事者圍在一邊看著,見姓夏的已經讓過姓楊的六個子了,楊懷繩還是敵不過他。

    這般悠閒了幾日,夏元龍才找了衛、楊二人,要商議籌辦書院。眾人對此皆十分贊同,二話不說,爭著要當出錢的大頭。衛祭酒說自己家財豐足,夏元龍說自己深通經營,楊懷繩則說自己受人之恩,正可報答。因而都沒一致的看法,不曾定決。

    衛懷便說:“還不如都出一樣的錢,各位也就安心了,怎樣?”他二人深以為是,都出了十兩銀子,衛懷也出了十兩,共拿著三十兩銀子去建一所書院。衛懷恐到時短了錢,那兩位又要替他出,便暗地加付了二十兩銀子,以防不虞。

    故這所書院只到半年,便順風順水的建成了。

    夏元龍考慮到他二人俱有公職在身,不便抽身打理書院,遂乾脆辭了職,只一心在書院裡教書,並給書院起了名字,掛了匾額:思和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