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一)

    “據人所言,其頗忠職守,不附權勢,因葉永甲屢與恩信,故而從之。為人溫和,兵士事之如兄,料不會刁難於您。”

    “縱算如此,”燕軍官躊躇不決,“我仍不願放下巡檢司這塊寶地呀。”

    “越公既已定議和之策,我等只有聽令的份兒。”

    燕軍官正欲反駁,見一使者飛馳而至:“陸公有令,現著燕將軍速速帶兵撤去,勿得拖延!”

    他嘆息了一聲,將使者打發出去後,向那軍兵埋怨道:“陸公淨幹些這樣的事。前者入宮軍變,竟不多加滯留,前功盡棄;今者,若趁萬黨之危局,極求取勝,豈不大快人心?真不知越公肚中的算計了。”

    說罷,他一揮袖子,只得走到屋外,高聲喝道:“撤兵!”

    就這樣,南京暫時從泥淖中走出,迎來了一段相當長的和平期。當然,一年的時光或許並不長久,尚在醞釀的危機漸漸浮出水面。

    一年後。京師。

    滿朝公卿在殿上徘徊,瞧著如常空著的龍椅,只焦急地等待一個未到的身影。

    他們竊竊私語,以致大殿內外充斥著像蚊子般的嗡嗡聲,獨晏溫正襟危坐,笑而不語。

    他聽見旁邊的人聲說:

    “聖駕倘真去巡南京,恐又有一場風波呀。”

    “是啊,但南京二公勠力同心,前日一齊上表彈劾鄺昌,朝廷幾為所震。此時前往,無異於羊送虎口也。”

    “這計策是誰出的?”

    “還用說。肯定是晏溫那個……”

    “咳。”晏溫用餘光掃向那人。

    那大臣轉過頭,嚇得臉色鐵青,慌忙將嘴捂住。

    晏溫也不生氣,他本就性情溫和,因此雖聽了不少的咒罵聲,卻一個都未計較過。倒非晏溫的德行怎麼敗壞,他也曾風光過一陣。那時他從一家儒學門第裡走出來,科考竟一舉中了探花,因而少年成名。又因素習經義,練就一身考經的本事,故深受同列敬佩。先帝常聽人誇讚其賢,受這耳濡目染,自然待他如良臣一般了。他順風順水地擠進了中書,官任參知政事,人們都以為他要遷至宰相之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