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八十九章 巧議、化爭(三)

    可近來失勢的鈕遠卻十分在意他人的言語,因而從這場簡短的會談中,也看出了幾分蹊蹺。葉永甲倒是秉公直言,毫不避諱,並不在他的疑慮中;桂輔一如既往地附和著眾人,但他今日沒怎麼說過話;柳鎮年則一直強調‘不動內帑’、‘賠款只該以戶部名義撥發’等等,堅持維護皇帝的面子,與自己的主張處處牴牾,儘管沒和他有爭論,也感覺像被狠狠罵了一通,憋屈得緊。

    他最後一個想到的,是那個新晉的參政宿宗善。鈕遠看不起這個未立寸功的人物,顯然不打算把他考慮在內,然而在思考了一圈後,才驚訝地發現,都堂上還屬他最為活躍。他包攬了和事佬的職責,調解著他和柳鎮年、葉永甲的意見之爭,讓一切逐漸升溫的話題化為烏有;又提議將工部的營造稍停一些,暫挪部分經費以償戶部,以及各種安撫兵、刑等掌權大部的措施,所敘所述滔滔不絕,彷彿整個中書省只有他在出謀劃策一樣,數次博得了柳鎮年的讚許。這令鈕遠苦惱的是,柳鎮年不知何時變成了調和派,不再支持自己這樣的強硬手段了。他只能將此歸咎於柳鎮年老邁昏聵,除此之外別無辦法了。

    其實宿宗善的計策並不高明,無非是‘拆東牆補西牆’而已,鈕遠甚至會比他想得更為深刻;可是他以往並不顯山露水,忽然發表出一番宏大的議論,就令人有一種後起之秀的感覺。然而對於柳鎮年來說,他支持宿宗善的理由卻不單單憑此,反而是相當充分的了。自晏溫以來,柳黨與文臣們的關係越發緊張,甚至發展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使他不得不三思後行,考慮穩固一下治理江山的基本盤——儘量不去招惹那群士大夫。在如此激烈的局勢下,宿宗善卻與多數官員友善,從未得罪一人,又是靠得住的心腹,便被柳鎮年重視了起來,想借機利用他一番。

    正巧葉永甲向這位老丞相說出了蔡賢卿此前的猜測,他亦以為然,轉手把這個可靠的猜想告知給了宿宗善,並道:“聽葉廷龍言之鑿鑿,料國書之中,罷免官員一項是必有的。此事若經大殿一議,必犯眾怒,甚怕他們做出出格舉動,破壞了兩國談判。不如由宿參政主持和局,意下何如?只有你能告誡諸公,將惶惶人心安穩下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