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島 作品

第20章 糧食複製

    這樣看來,如果在1980年代和當地人談論‘複製品’,他們會想到的很可能是糧食製品。很可能這才更接近‘複製品’這個詞一開始擁有的含義,只是幾十年之後,時過境遷,這個詞被用來表達另一種含義,而原先的含義不怎麼被提及了。

    網上搜索的前五頁中,所有關於的‘複製品’的內容,取的都是現在的含義,連百科中對這個詞的解釋都只有現在都詞意,沒有糧食製品這個詞意。

    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為什麼會發生?

    找到答案並不容易。

    我只是知道,人們幾乎每天都在吃‘複製品’,只是不會把他們稱作‘複製品’罷了。

    不過,還有種可能,就是此處‘複製品’這個詞類似於專業詞彙,因此日常之中這個含義不常出現;只有在專業性的討論之中,在和‘糧食’這類詞一同出現的時候,才會被擁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群解讀為‘糧食製品’。

    這是一個有點意思的小發現。

    每天能有幾個有趣的小發現,生活就更令人期待了。”

    (六十九)

    運河島繼續翻看《德化縣誌》,說:“縣誌中記載了很多當地的諺語,絕大部分諺語中都有閩方言的痕跡。不少諺語都讓我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摸蘇(行動遲緩)食無香菇。’

    ‘倩儂(僱人)哭無目屎(眼淚)。’

    ‘戇戇(呆傻)無衰旺。’

    ‘小暑摳草大暑大,大暑摳草看秋外,立秋摳草大無偌(大不了多少)。’

    上面這幾條都是我完全猜不出含義的。我完全沒明白‘香菇’,‘哭無目屎’,‘衰旺’,和‘摳草’在這幾句話裡到底想表達什麼。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似是而非,只能勉強揣測的諺語。整條記錄中,我能大概確定含義的只有寥寥數句。

    很多諺語,在脫離了當時當地的語言和生活環境之後,自身的含義大概就成了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