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ad 作品

第61章 該如何愛人

    義即是仁的方法,即只有在內心不斷糾正自己,才能實現外在的仁。

    但義與仁,兩者並不是一一對應,做到前者也不一定能實現後者。因此,要落實仁義,還需要更為仔細的方法論指導。

    顏鈞介紹了泰州學派的基本觀點,即仁與義並不是線性對應的。仁者愛人不是空泛地愛人,而是愛人的義。因而,只有尊重每個人的義才是真正的仁者。而每個人的義發端於每個人的慾望,因而只要是符合義的慾望都是隻得尊重的。存天理與人慾並不衝突。

    不僅如此,泰州學派還認為這種不衝突是可以落實在實際生活中的,也因此顏鈞這些年來提倡日學日用。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不把仁與義割裂開來。

    對於這些古代的理論,說實話,高翰文以前瞭解十分有限,扯得細了,就十分抓腦袋。好在自己在後世是搞審計的,審計也是社會科學,於是乎看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很合情合理吧。

    於是乎,高翰文又掉書袋似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在秦漢以後的社會,義是沒差別的,但仁卻是有差別的。

    在踐行孔子仁的過程中,人們以自己為圓心,以血親姻親的遠近構建無數個同心圓。最裡面是核心家庭的夫妻父子母子,再往外則是爺孫兄弟之類的大家庭,再往外則是宗族親友,再往外即鄰里村落,直到國家。

    當人們面對一項事情時,首先要分清的是自己所在的同心圓圈層,如果這個事請涉及同心圓的兩側,其面對內側時講公義,要照顧好核心家庭、大家庭乃至國家的利益。當面對外側時,則理所當然地可以不仁,否則就要陷入“子貢贖人”的倫理困境。

    因為孔子就講明瞭,這種不要回報愛外人,很可能會事與願違導致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總崩潰。這也是後世儒家逐漸形成仁者愛人,但要先愛自己再愛別人的倫理邏輯。

    但這裡很顯然,孔子的“子貢贖人”被邏輯誤用了。這才是儒家後世發展始終不得其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