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燈籠 作品

第33章 補謀

 “秦人與吾等有深厚之仇恨,不如此,焉能取地奪城?”武臣倒是回答的也簡單。

 蒯通笑著搖了搖頭。

 “秦滅六國後,天下雖然只存秦國一國,但是秦予民無道,人心向背,將軍亦可以說是秦人。同樣的,趙地百姓同將軍一樣也可以說是秦人,然此秦人非彼秦人也。”

 “將軍現在是匡行天下大義,趙地百姓也願順從將軍取大義,只是目前為秦法之威所懾,亦沒有歸順將軍的機會。”

 “如果將軍長取先前之策,一定要破城之後再取地,攻城一定會損傷於城中之民,守城之戍卒亦多為本地鄉民之父老兄弟,這樣就會讓趙地百姓和將軍之間生出嫌隙仇怨。

 大軍取城之後又多有劫掠,百姓則更加的害怕,心中搖擺不定,這時候秦朝的官員如再施以威逼利誘,那百姓心之所屬就不好說了,為了保全他們的家人,他們只能與縣令合力共保城池。

 如此,將軍攻城愈多,下城愈多,百姓就愈加的害怕,就會更加拼命的反抗將軍,這也正是將軍在黃河北地遇到的困境。”

 “燕趙之地又多慷慨之壯士,先前趙國王族後裔亦蟄伏於趙地,難免會有人會趁機而起。

 到那時就算趙地之民與秦為仇不助秦國,也不會助將軍。

 趙地臣民兩難之下,只要有一個有威望的人在趙地振臂一呼,趙地百姓肯定雲起響應,那時趙地之民皆屬他人,將軍能勝否?

 恐怕到那時,將軍已經佔領的城池土地也會起來反抗將軍,如此,不僅趙地不屬於將軍了,恐怕將軍在趙國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了,性命亦會危在旦夕。

 如果情勢有可能變成這樣,那將軍就不應該堅持先前的策略,不可堅持必勝戰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

 蒯通邏輯清晰,所言有條有理,讓人順著他的邏輯分析往下走,自然就落到了他的思路之中。

 順著他設定好的條理思維去往下去想,自然會得出他想要的結果。

 但是這樣的前提就是確實得站在有理的基礎上,又繞來繞去,多添加條件和假設,不然有見地的人一下子就會看出破綻所在。

 而且蒯通分析趙地這個問題,整個是站在武臣的角度去分析看待,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

 蒯通分析的這一通雖說不完全對,但是確實很大情況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從現實能套的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