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說歷史 作品

一代兵仙韓信,性格決定命運的代言人

 如果換成別的劇本,老巢丟了,可能就敗了,但項羽的劇本有點不同,他不但拿回彭城,還打的劉邦大敗。

 我也看出來了,和劉邦在一起打仗,處處受制約,還總被項羽追著跑,再這樣下去就要被劉跑跑帶成了韓跑跑了。

 我收攏人馬,在京邑和索邑之間阻擊楚軍,並且揍得他們不輕,讓楚軍無法西進。

 這次過後,我知道要單獨帶兵了,跟著劉邦,始終受限,所以請求分兵由北向東,把項羽孤立。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打仗沒有模板,也不需要套路。

 劉邦彭城之戰,先勝後敗,大家看到項羽幾萬人就輕鬆搞定劉邦,集體反水了。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齊王田榮和趙王歇紛紛叛漢和楚。最過分的是魏王豹,他的反叛直接斷了漢軍後路,當時人人自危。

 安邑之戰,我假裝要過河關,卻以伏兵渡河,直指魏都安邑城,把魏王豹抓了,魏國從此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河東郡。

 當時我有大將軍之名,但手下兵馬很少,部隊基本上在劉邦手上,所以我向他要了三萬人。

 補充人馬後,我又擊敗代相夏說於閼與。劉邦第一次派人來要走了我的部隊,有來有往,也行。

 我只能再招人,幾個月後拉開了井陘之戰。

 三萬新招的烏合之眾對二十萬百練之兵,該怎麼打?拉鋸戰得死,被動防得死,主動打還是死。當然,這是檯面上的對比,如果加上我,那就不會死。

 聽說李左車獻計,想要帶人斷我後路,然後把我幾萬人給餓死,幸好陳餘是個一心追求堂堂正正之人,最終沒用他的計策。

 對付這種不通變通的“君子”最簡單。引蛇出洞,調虎離山,佔其巢穴,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斬殺陳餘,活捉趙歇。再用李左車之計,邊嚇帶哄的降服了燕地。

 然後,劉備又突然出現,還在睡夢中的我,軍隊又全部丟了,不過沒關係,給劉邦就是,五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到處都是,我韓信打仗有人就行。

 大家同樣一張嘴,有人的嘴比刀還厲害,酈食其的就是,他一張嘴說服齊王田廣投降。這本來沒錯,但是跑來和我搶功就是錯,沒看我已經兵臨齊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