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漁舟 作品

第44章 嬴政與張三

“仁義道德乃儒家學說,先生莫非是儒家中人?”

嬴政沒有繼續問法的事情,而是問起了張三的出身。

“陛下,草民並不是儒家之人,草民應歸為法家。”

這個是張三與王翦討論時就開始想的問題,那時張三就在想,他到底是儒家還是法家?

還是說儒法結合,獨樹一幟?

最後,張三決定,既然與李斯對上了,那就選擇法家好了。

反正不管咋樣,李斯都是攔在他上進路上的最大絆腳石,他要在李斯的法上,鑽出一個窟窿,就算鑽不出,那也得讓天下人知道他張三的名頭。

擁有一個好名聲,在大秦也是相當重要。

“哦?”

嬴政嘴角微彎,饒有興趣,身體微微後仰,擺了下手。

“趙高,給先生賜座。”

“喏。”

“草民謝陛下。”

張三受寵若驚的坐下後,嬴政這才問道:

“既然先生不是儒家,那先生看來,何為道德?”

“草民認為,道德是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儒家的仁愛之說?”嬴政問道。

“是的,陛下。”張三點了點頭。

“既如此,那何為法律?”

“草民認為,法律是一種保護機制。”

“保護了誰?”

“保護了芸芸眾生與國家。”

“何解?”

“陛下,法律規定了百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譬如殺人償命,天下皆知,可偷盜搶奪卻不傷人性命,這就沒有了償命的理由,而這些,也就是法律所標定的意義所在。”

“法律不允許燒殺掠奪,也不允許偷雞摸狗。”

“既保障了國家穩定,也保護了他人財產安全,所以草民才認為,法律是一種保護機制。”

“可這與先生所說的道德又有何關聯?”嬴政疑惑的問道。

“陛下,草民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意思是法律是道德最後的防線。”

“草民看來,偷搶掠奪,都不算道德,而在那些人想做這些事情前就已經快要觸犯了法律,若是他們心中有法,自然不會去做,道德便存下來了,若是他們做了,那法律將會替代道德來制裁這些人,他們便缺失了道德。”

聽到這,嬴政點了點頭,不過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懵懂,繼而問道:

“那先生如何解釋道德是法律的高標準?”

對此,張三並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細細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