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甲 作品

第四十六章

 兩日後,廣宗城外郊野。

 十一典韋二人帶領兩千軍馬,急程趕到光宗境界,在離廣宗十里處,忽見前方人喊馬嘶,一隊軍馬邊戰邊退,這隊兵馬之後,漫天遍野,堵路塞道,追來黑壓壓一軍。

 仔細看去,逃跑的一隊軍馬,雖然混亂,但士卒個個頂盔帶甲,手持長矛大刀,奈何人數頗少,而追趕的那一軍,個個黃巾抹額,手中兵器五花八門,隊形散亂,一窩蜂般蜂擁而上,但是貴在人數眾多,看去,要比逃跑的那軍多出好幾倍的兵力。

 逃跑的一軍,中軍上董字大旗飄蕩,而黃巾軍中,大旗之上寫著‘天公將軍’。

 如此看來,前方逃竄的兵士定是董卓帶領的朝廷大軍了,而後方追趕的定是張角。

 董卓又敗,而且是慘敗,這時若有人從前路攔截董卓,與他身後的黃巾軍形成夾攻之勢,必能全殲朝廷大軍,這倒是殺董卓的好機會,十一不由的有些心動了。

 殺了董卓,也許就沒有了後來的董卓亂政,天下大亂了,只是如此一來,十一和典韋便和黃巾起義軍徹底捆綁在一條船上,他在想脫身,恐怕就難如登天了。

 董卓不管怎麼說都是朝廷命官,奉了朝廷旨意來平叛張角,若此時十一典韋聯合黃巾叛軍將董卓斬於陣前,他們從此之後將再無翻身之日,唯有在造反的道路上一去不復還,哪怕到最後從新歸降朝廷,估計朝廷中的眾士族官員也不會容納他們這些叛黨,若天下安定,士族首先清除的必定也是他們這些歸順的叛逆者,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十一望著前方戰場,心中反覆思量,衡量利弊,典韋見十一久久不動,不由急道:“兄弟,前面定是張角大軍,朝廷軍戰敗,此時不救更待何時?”

 典韋當然不知道十一心中所想,他也不會知道董卓在平叛黃巾之亂之後的胡作非為,禍亂天下,最終致使大漢終運,朝廷潰崩,天下三分,他此時只想趕緊滅了張角,救出典鴛鴦。

 十一此時心中早已反覆思量多次,若是出兵從前攔截董卓,那麼陣斬董卓的幾率會很大,而且也算是為天下除一大禍患。

 只是十一不能確定的是,殺了董卓,歷史的軌跡是否真的能因此而改變,萬一董卓死後,又冒出來一個張卓,李卓或者王卓繼續禍亂天下,歷史依舊按著自己應有的軌跡推進發展,那到時又該如何是好?

 沒有了這個董卓,歷史將走向一個全新的軌道,改變應有的歷史軌跡,但大的方向依然不變,大漢朝的國運依舊完結,那麼到時十一對歷史的預判先知,以及對於歷史原有走向軌跡的瞭解將一無用處。

 若是真是如此,那將得不償失,反倒不如且救下董卓,讓歷史按著原有的軌跡發展,即使因為十一的到來,歷史軌跡有一些小小的變動,但是大概得發展方向沒有變動,那麼十一靠著對原有歷史發展走向的預先判知,反而更容易行事。

 此時他自己的力量還是太過薄弱,如今說來還只是平民一個,雖巧有機緣拜在皇甫嵩門下,但若是不能好好加以利用,他的實力將難在升一步,在這個講究出身實力的歷史朝代,十一恐怕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登上這段精彩紛呈的歷史舞臺,他需要一段充足的時間來做準備,積蓄力量。

 現在,還不是改變歷史走向的時機。

 想明白了這些,十一果斷做出決定----營救董卓。

 不過按原有歷史軌跡來說,即使十一不出兵營救董卓,董卓這次兵敗他依然能夠化險為夷,他並沒有因為這場戰敗有多少損失,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場敗仗,朝廷再次罷免董卓討逆之任,讓皇甫嵩接替了董卓,繼續討伐張角。

 十一不確定,歷史記載畢竟太過模糊,一場大戰,往往數語便一筆帶過,其中細節也根本沒有過多記載。

 十一對身旁典韋說道:“典大哥,你看,如今張角大軍勢重,我們不可力敵,咱們這兩千人馬勢單力薄,若是貿然衝上前去,無疑杯水車薪,恐怕也無濟於事。”

 “若想破張角,咱們唯有當做奇兵,突襲黃巾軍中軍,將其前軍後軍一分為二,從中截斷,張角前軍前後受敵,其軍必然大亂,到時定有戰機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