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二十四章 峨眉山的神秘

 名山古剎,除風景秀麗,不失為遊覽勝地外,經久不息的鐘聲更為山林增添無限生機。演空尋思,廟內缺少一口大鐘,想把這件善事讓故鄉父老去做,也讓他們為兒孫積一點陰德。

 1926年秋,峨眉山寒風瑟瑟,葉落草黃,演空和尚收拾行裝,登程上路,腳穿布襪芒鞋,直往自流井奔去。

 不一日,來到富順縣自流井(自流井當時屬富順縣管轄),演空向善男信女們弘揚佛法,聽眾很受感動,一致同意出錢鑄造銅鐘一具,約定翌年初夏,親送至峨眉山三霄洞演空和尚廟宇。

 1927年農曆五月上旬,富順縣自流井朝山會香客一行70多人,人人穿戴一新,在“領香”(即帶隊)劉安邦的率領下,僱人抬著銅鐘,鐘上披紅掛綵,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浩浩蕩蕩開赴峨眉。

 劉安邦是川劇藝人出身,這次,他還隨隊帶了一個唱“板凳戲”(圍鼓)的班子。大家沿途不辭辛苦,風雨兼程。走了半月光景,才到了峨眉縣城。

 當晚,受綏山鎮鐵匠街李秀林之邀,在泰豐茶園擺下圍鼓唱戲,唱到深夜,盡歡而散。

 第二天一早,香客們又整理行裝,簇擁著披紅掛綵的銅鐘直奔峨眉山。那一日,來到三霄洞,演空早已迎出廟外,故鄉人異地相見,分外親熱。

 眾人虔誠地獻上銅鐘,演空看那鍾渾身烏亮,形圓中空,頂部“蒲牢”口中穿一鐵鏈,鐘身鑄滿文字,心中十分高興,忙端茶送水,準備齋飯。

 眾人酒足飯飽,已是下午6時左右,劉安邦指揮眾人在洞內擺好圍鼓,唱起戲來。鑼鼓喧天,人聲喧嚷,給寂靜的山林增添了幾分熱烈的氣氛。

 香客們先唱了《水湧金山寺》、《八仙過海》兩出戏,尚未盡興,正商議點哪一齣戲,臺下一個四十來歲、大塊頭身材的香客粗聲粗氣地說:“既然上峨眉山朝拜三霄娘娘,何不唱一折《三霄大擺黃河陣》,以顯顯三霄娘娘在黃河陣上的威風?”

 “要得!”“對啊!”大個子話音剛落,眾人一陣鬨鬧,聲音震得狹小的洞子嗡嗡直響。

 三霄娘娘、劉安邦端起蓋碗茶呷了一口,搶起鼓錘,眼睛掃了缽、鑼、鐃、鐺幾個助手一眼,清亮地喊道:“夥計們,開幹!”隨即揮動鼓錘“吧噠、吧噠”兩響,頓時鼓樂齊鳴,一段段二黃、走板響徹洞內。

 修道千年洞內成,殷勤日夜煉玄元。如今擺下黃河陣……

 三霄洞內燈燭輝煌,煙霧瀰漫。鑼鼓聲、歡唱聲、笑語聲、謾罵聲,震盪著這個高約3米、寬約5米、深約半里的三霄洞府。

 當碧霄娘娘“黃河陣”三字尚未落板,突然巖洞深處傳出“轟隆”一聲,霎時,洞中滿堂紅蠟燭全部熄滅,一股碗口粗的黃色火焰,箭似的從巖壁衝出,從人們頭上滾過,眨眼間,消失在洞外。

 當場,洞內64人死亡,劉安邦等人在洞口解手也被洞中氣流衝倒在水溝邊昏迷過去。

 約過了半個時辰,幾人慢慢醒過來,忍著渾身疼痛,掙扎著走進洞內,只見死者一個個東倒西歪地躺在地上,臉色鐵青,四肢扭曲,猙獰可怕。5個人嚇得忘記了疼痛,掉頭就跑,直奔山下傳報。

 峨眉山縣長吳鴻壽當晚正在燈下看書,看到高興處,口中不停地吟哦:“天下之事,不可盡知,而以臆斷之,不可任也。”忽然門房跌跌撞撞跑進書房,說外面有重大事件稟報。吳鴻壽丟下書本,忙叫快傳。劉安邦俯首弓腰進屋,匍匐在吳知縣面前,顫顫抖抖地把事件講了一遍。

 吳鴻壽一聽面如土色,急得在室內踱來踱去,好半天才回過神來連聲呼喚說:“人命關天!”立即命快馬星夜奔赴富順縣,請該縣縣長到峨眉共審詳情。

 不日,富順縣長裴瑞卿帶領一班人馬,趕到峨眉。吳、裴二人經過商議,雙方各派人員同往三霄洞查勘現場。

 眾人來到三霄洞口,只見寺廟倚洞而立,飛簷、斗拱,新塑的釋迦牟尼佛端坐蓮花臺上,寺門左右懸一金字匾聯,上聯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峰頭外佈滿慈雲,常庇琉璃世界”,下聯“願人出孽海迷津,名揚利藪,洞口前撐來寶筏,普渡億萬眾生”。果然氣象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