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強 作品

第43章 山賊

 劉舉人早年也是一個貧窮的秀才,家庭條件並不寬裕。為了供他讀書,家裡幾乎傾盡所有。劉舉人不負眾望,31歲時一舉中舉。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金舉人,銀進士,破銅爛鐵窮秀才。這反映了明朝對文人的不同待遇。 

 成為秀才,其實並無太多特權,最多就是免去家中壯丁的勞役,以及人口限制。但中舉就不一樣了,舉人步入士紳行列,享有免稅特權。他們可以做官,但很少有舉人願意為官。 

 舉人從政之路充滿艱辛,即使得到官位,晉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成為替罪羊。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整個官場幾乎都是進士出身。在他們眼中,舉人就像是非正規大學畢業生,待遇自然無法與進士相比。 

 成為舉人,卻無法再進一步考取進士的,便利用免稅特權,誘使周圍農民將土地贈予自己,這被稱為獻地。 

 為何農民甘願將土地交給舉人呢?無非是明朝繁重的賦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將土地獻給舉人,農民仍耕耘那片土地,只是原本應繳納給國家的稅,轉交給了舉人老爺。舉人收取的地租通常低於國家稅額,這樣農民就能少交糧,多留些給自己。 

 舉人正是憑藉免稅特權,大量聚集財富,將本該屬於國家的稅收據為己有。國家收不到稅,只能再次加稅,那些自耕農承受不住,只能將土地獻給舉人以逃避稅負。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豪紳階層擁有大量土地卻逃避賦稅,而土地稀少的農民卻承受沉重稅負。每逢政權交替之際,土地兼併的問題最為嚴峻,這也是歷代王朝興衰更迭的根本原因。那些有望中舉的讀書人,他們不似那些無望之人般貪婪,他們期待仕途,珍視名譽,通常會給予故鄉的鄉親們優惠,收取的地租也相對寬厚。因此,他們的收入反而不及那些無法考取功名的,這也正是民間流傳那句諺語的由來。 

 劉舉人如今已有五十六載,這在古代已是高齡。他自己仕途無望,便擔任文登縣的縣丞,一個八品的小官,同時在家鄉積累了龐大的家業。人一旦富有了,失去了進取心,就只滿足於現狀。劉舉人育有八子六女,妻妾成群。長子已年過半百,而幼子僅兩歲,顯見這位老人的風流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