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強 作品

第82章 落後就要捱打

 又過了兩天,吳鐵匠也傳來喜訊。風車運行良好,鋼軸銅瓦摩擦力微乎其微,賦予風車強大的動力,足以驅動其他機械運作,目前僅驅動鼓風機為鉗鍋送風。 

 鉗鍋改造完畢,增加了可移動的蓋子,並用鐵管制作了空氣預熱管道,先加熱進入爐子的空氣,幾乎實現了浩宇提出的改進方案。 

 首次點火非常順利,鯨油作為燃料使爐內溫度極高,鐵水迅速熔化,且熔化得十分徹底,如同水流一般。 

 接著,加入石墨粉攪拌,當鋼水傾倒出來時,吳鐵匠斷言這是優質的鋼。以他的經驗,判斷無疑。 

 當熔融的鋼鐵冷卻,即便是浩宇這樣的外行也能看出這批冶煉成果的優異。他當即賞賜了所有鐵匠,工匠們齊聲感謝東家的慷慨。浩宇鼓勵他們持續努力,探索最佳的合金比例,煉製出更優質的鋼鐵,承諾到時候會有更大的獎賞。 

 隨著鋼材的產出,火槍的製作也提上了議程。當前大明的火槍質量低劣,時常發生炸膛事故,許多士兵因此拒絕使用。誰都不想因為不確定的炸膛而喪命,而非戰場的敵手。火槍爆炸的主要原因是製造局的管理混亂,官員們要求用10斤鐵代替應有的40斤。工匠們被迫減薄槍管,簡化工藝,如此製作的火槍不炸膛才是奇怪。 

 士兵們使用時心驚膽戰,害怕炸膛,不敢填充過多火藥,導致火槍射程短,威力不足。他們在開槍時往往未達到有效射程就倉促射擊,畏懼炸膛而無法精確瞄準,只是朝前方盲目發射。 

 戰場上,火槍兵看似熱火朝天,但實際上取得的戰果微乎其微。吳鐵匠曾在軍器監工作,熟知其中的內幕,向浩宇揭露了大明火槍的真相。浩宇聽後沉默許久,一個國家的軍事裝備竟然如此弄虛作假,如何能抵擋如狼似虎的滿洲軍隊?看來大明的問題已經深入骨髓,無藥可救。要改變現狀,唯有徹底推翻,才能根除弊病,重振大明! 

 吳鐵匠接著詳細介紹了火槍的製造工藝。大明的火槍是先分段鍛造,再焊接成整體,這種方法已經過時。然而大明依然沿用舊法,任何改進都被視為雕蟲小技,無人採納。落後就要捱打,這是永恆的真理。浩宇向吳鐵匠介紹了歐洲的製作方法。 

 歐洲人會在一根鋼棒上包裹兩層鐵皮,形成雙層的槍管,一體成型,壁薄且輕巧,極少炸膛。如果衛海盟的鋼材質量足夠優良,槍管可以做得更薄,使火槍更加輕便,裝藥量增加,射程更遠,穿甲力更強。 

 得到浩宇的指導,吳鐵匠開始潛心研究火槍。這段時間,浩宇每天都會去軍營檢查士兵的訓練。衛海盟已有新兵三百餘人,在早一個月入伍的老兵帶領下學習列隊。士兵們的訓練十分刻苦,不刻苦就沒有肉吃,訓練最後一名同樣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