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三十一章 樂見其成

 只不過身為大宗正,明面上他還是要也一碗水端平,無能流露出任何偏袒的神情。

 “啟稟陛下,方才詩賦璩弟先作,那麼策問自然是兒臣先來。”

 趙瑗的這一番話引來眾多讚許的目光,策問不比詩賦,詩賦根本無法有任何的借鑑和參考。

 而策問後作的能夠借鑑先作者的言語,既能擴展思路,也能借鑑論調。

 因而策問先作的人肯定是吃虧,這也是眾人欣賞趙瑗的緣由之所在。

 趙瑗說完,再次緩緩走到殿堂中央,努力回想著自己熟讀過的歷史書籍和部隊生涯的軍事著作。

 過往的歷史書籍當中有眾多關於宋朝國力和軍力的失敗教訓,這些完全都可以據為己用。

 趙瑗是一個痴迷於軍事的人,曾經他對軍事著作的熱愛簡直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曾經讀過的每一本軍事著作,都像是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智慧的大門,讓他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當初在部隊的日子裡,他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經典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武經總要》等等。

 這些書籍,他都不知疲倦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閱讀都能讓他有新的收穫和感悟。

 彷彿置身於古代的戰場,親眼目睹著那些偉大的將軍們指揮著千軍萬馬,奮勇殺敵。

 能夠感受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勇氣,也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決策和謀略。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閱讀經歷,趙瑗在面對策問時,才能夠如此從容自信地作出回應。

 他能夠從不同的軍事著作中汲取靈感和智慧

,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問題中。

 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更是他對軍事的深刻理解和對國家的忠誠。

 趙瑗深知,軍事著作中的智慧和謀略,便是要將書中的智慧融會貫通,讓自己變得更加冷靜、理智和果斷。

 “稟陛下,兒臣以為大宋治軍強兵,當有五策。”

 這個策問明擺著就是大宗正讓趙瑗來打滿分的,那麼明擺著的便宜自然不會錯過。

 “哦,瑗兒竟然有五策?那便徐徐道來。”

 趙構原本以為趙瑗會撿些要義說幾句便算是交差了,沒想到竟然有五策,看似有長篇大論的意向。

 對於他而言,皇子愈發優秀,則代表將來的大宋更加強盛。

 這一點,他並沒有任何的私心,也是樂見其成。

 “治軍強兵,首要便是文武並重。大宋先前重文抑武,致使軍力逐漸萎靡不振。幸而官家領著一眾武將奮力阻擋金人,方能得到如今來之不易之天下。此為一策。”

 趙瑗明白這重文抑武之事不能拿到明面上來說,但這又是個很好的洗腦機會,他不想錯過。

 但他巧妙的只點到為止,後面則是為趙構歌功頌德,這樣一來便不會讓官家反感。

 重文抑武可以說是大宋的國策,源於太祖趙匡胤,興於太宗趙光義,傳於大宋歷代君王。

 對於太祖和太宗而言,都是經歷過五代兵亂的人物,見證過太多的武將奪權取而代之的事情。

 所以大宋建立於亂世,自然會對武將頗為防備和忌憚。

 然而過度的防備最終便造成軍力羸弱,任何蠻夷之邦都打不過。

 打不過之後便花錢納貢了事,最後花錢都沒用了,只能南渡逃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