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四十四章 醍醐灌頂

 “瑗哥兒有為朕分憂之心,可謂至忠至孝,然而朝堂之事遠非說起來那麼容易。”

 趙構沒想到趙瑗竟然說出這樣的話,雖然心中有些不悅,但還是能夠看出對方是在憂國忠君。

 “兒臣既為趙氏子孫,自當為官家和朝廷著想。如若將不能平衡臣子,恐將來朝堂之上一旦有曹孟德與司馬昭之流,則悔之晚矣。”

 南宋紹興議和之後,秦檜藉助議和之功並且有金人扶持,從而完全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金人的一句“不許以無罪去首相”,不但成了秦檜的護身符,還讓他權傾朝野。

 最後秦檜在巔峰之時能夠封王、加九錫、建生祠和獻祥瑞,可以說無論是官位、爵位還是權力都已然到頂。

 要知道加九錫不僅代表了對臣子的最高認可,也是一種榮耀的表現。

 歷朝歷代,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而“九”在這裡具有特殊的意義,使得九錫成為了皇帝對臣子最高的賞賜。

 而歷朝歷代加九錫者當中,大多都是謀朝篡位之人。諸如曹操、王莽、司馬昭、劉裕和楊堅等等。

 如若說後面秦檜權力有多大,只差最後一步,那便是要官家禪讓皇位了。

 正是因為有後世的這些記憶,才讓趙瑗不得不冒著被訓斥甚至責罵的風險來規勸。

 這一步是他必須要走的一步,只有逐漸讓朝堂迴歸到平衡,才能一步一步的扳倒秦檜。

 想要贏得儲君之位,那麼扳倒秦檜是必然之路,並且是毫無退路的爭鬥。

 “曹孟德?司馬昭?”

 趙構細細的品味著趙瑗方才說的話,口中不禁唸叨著。

 作為皇帝,最擔心的事情便是皇位和江山的丟失。

 最不願意的提及的便是諸如曹操和司馬昭這類人物。

 雖說

趙構也算是南渡之後的開國之君,對朝堂的把控自然遠遠勝過漢獻帝之流。

 但趙瑗提及的這些事情,顯然讓他引起了警覺。

 趙瑗的這番話,可以是臣子對於官家的諫言,可以是養子對於養父的規勸,可以是趙氏子孫對於江山社稷的憂慮,還可以是未來儲君對於皇帝的建議。

 這麼多的角色集於一身,發出如此振聾發聵的聲音,趙構不會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先帝梓宮、太后還朝,江山穩固,此等大事不應繫於某位臣子一身,而應該是官家掌控,眾臣子齊心協力方能功成。”

 趙瑗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官家最想要的是什麼。

 議和只不過是個手段,而這個手段明顯缺乏進取心,並且議和的結果無非就是為了貪圖安穩。

 至於先帝靈柩和太后還朝,不過是趙構盡人子本分罷了。

 如果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把希望寄託在某人身上,一旦所託非人則全盤盡失。

 這個道理趙瑗明白,趙構必定更加明白。

 “瑗哥兒所言之事,朕再思慮一二。”

 趙構聽到這裡,已經有不想再聽下去的意思。

 對於他而言,被一個十六歲的少年郎在這裡教育,似乎面子上掛不住。

 並且對方說的許多話,不但非常有道理,還句句都說到自己心坎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