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六十五章 水洩不通

 他日夜苦讀,努力學習,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為國家出謀劃策。

 科舉考試的雖然艱難,卻並沒有退縮,而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讀書人報效國家,不能單憑意氣用事。雖說怒罵可暢快淋漓,然於事無補,不過隔靴撓癢罷了。”

 趙瑗對黃中輔的認同並沒有因他極端的方式而減弱,但內心卻很難理解他的做法。

 雖然讀書人報國無門的確令人沮喪,但這不應該成為採取如此過激行為的理由。

 對讀書人而言,報國的方式有很多,應該用更為積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訴求。

 “學生愚鈍,確實亦有病急亂投醫之感,還請殿下明示!”

 黃中輔原本就是難以抑制內心的怒火,從義烏跑到臨安來題詩怒罵來的。

 他自己不過是個區區的鄉下讀書人,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和能力來支撐自己的報國之心。

 只不過對於趙瑗的一番話,黃中輔認為很有道理,自己的行為確實有些魯莽。

 “如若能科舉中第,則入朝為仕,為國盡忠。如若隱居鄉里,則可教書育人,為國育才。如若幸逢明主,則可披肝瀝膽,鞠躬盡瘁!”

 趙瑗一邊說一邊望著黃中輔,也算是為他指了一條明路。

 大宋的重武抑武,則讓讀書人為代表的文人階層的迅速擴大。

 從而使得科舉考試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一朝及第畢竟是少數人的榮耀。

 然而除去入朝為官者,散落在民間的讀書人大有人在,而教書育人成為讀書人首選。

 大宋以前,官學占主導地位,而孔學之類的民學並不繁盛。

 在大宋之時,書院的崛起便致使文人階層興起,而文人階層擴大後反哺書院,書院又因文人興起而繁盛。

 在落榜者之中不乏能文會寫善音樂之輩,這其中也他們對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貢獻突出。

 嵩陽、嶽麓這些著名書院就是興建於這一時期。

 因而趙瑗的話便是清楚明白的表達,你黃中輔可以科舉做官,可以書院育人,也可以投靠明主。

 這些才是讀書人應該為國效力的事,而不是僅憑著幾句詩去抨擊和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