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七十八章 一石二鳥

 只不過趙構有些擔憂的是馬場和馬疫如何著手,畢竟養馬難在飼養和疾病。

 “臨安城西湖在吳越時錢王錢繆曾在此養馬,可以可見臨安周邊亦可圈地養馬。大食馬只須大量種植大麥即可。”

 西湖曾經在吳越時期被圈地養馬,而後世大明朱元璋也曾經在江南大量養馬。

 這便表明江南並不是不能養馬,而是成本太高。

 因為養戰馬所需飼料都是精飼料,也就是意味著要從百姓口中奪食。

 養馬的代價,大得不可想象,養一匹馬所需土地,如果用來種糧,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

 因此這樣養馬太不合算,最好的辦法是佔領天然牧場。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便需要花費巨大的糧食作為代價來養馬。

 然而既然沒有北方的天然牧場,那麼便只能利用江南一些草場,再加上大量種植大麥來養殖戰馬。

 雖然可能成本會非常巨大,但對於大宋而言只能是另闢蹊徑的一條出路。

 “馬政乃是經國要政,不可不察!花費些自然也無妨。”

 趙構聽著趙瑗的描述,覺得如果只是花費些糧食和錢財,對於大宋而言還是能夠勉強支出。

 大不了從鹽鐵和市舶貿易之中再賺回來便是,這個賬趙構自然是算的明白。

 馬政之所以是經國要政,便是因為馬匹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實在是太過於重要。

 以盛唐為例,不但把馬政列為“經國要政”之一,馬政之時更是盛況空前。

 不但設立了專門統管全國馬政的太僕寺,下設乘黃、典廄、典牧、車府西署,並且將各地六十多所牧馬場納入統一管理。

 盛唐之所以戰無不勝,馬政自然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官家所言不虛,至於馬疫則完全可以將一些醫官轉為馬醫,行預防馬瘟醫治馬匹之事。”

 見到官家如此認同,趙瑗略微帶著興奮的情緒說道。

 “當年常順便是馬醫,還因醫治有功而封爵,此事倒也不難。”

 趙構帶著有些欣賞的眼神望著趙瑗,對方能夠一眼看清楚馬政之中的許多關鍵問題,並且都能夠有很好的解決之道。

 如果真的按照這樣的方式來推進戰馬的養殖,那麼數年之內或許便能培育和引入十萬戰馬。

 “大唐之所以興盛,馬政便是其中之一。故而臣以為應將馬政提到國策之高度,以位高權重之人負責此事,從而完全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