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草草看春秋 作品

第22章 總結中成長

 這過去的一年,對王平安觸動很大,從學習易經,到遇見青城山仙人,到陰陽魚圖的凝練,這些在王平安這個年齡來說,是很離奇的,之前王平安初步接觸易經,還像讀其他書一樣的心態去看,但是讀完以後,他才感覺,這部書不同於其他書的最大之處是,這本書需要的不只是理解,還要推演,而且不是單一推演,推演越多,越覺得千變萬化,變化越多,越覺得奧妙無窮。 

 而王平安不是沒有頭腦推演,也不是沒有時間推演,但是,閱歷的淺薄,是王平安致命的弱項,所以,推演總在一些環節上變得不生動,於是就會影響到推演的結果。 

 易經的推演是可以一通百通,也不可以一通百通,這看似矛盾,但細想就會明白,世間很難有兩種完全一樣的思想,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樣思想的人,更或者說,世間沒有兩片完全一模一樣的樹葉,萬物如此,更何況其中的人,人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生命體,所以,古聖先賢在推崇道理的時候,往往把人列為最高生命體,認為世間最高的是天、地、人,把人和天地等同,也因此,周易的推演,是以人為主導的,王平安最初感覺易經不完整,也是因此吧。 

 人是萬靈之長,所以,人類總把自己凌駕於萬物之上,這看似天經地義,實際上還是弱肉強食,在這個世界上,人類要比其他生命強太多太多了,多到可以毀滅這個世界所有其他生命,但是,假如這個世界真的只有人類生命,還有存在的價值麼? 

 王平安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思考萬物的相輔相依,這其中有很多地方,被人類自己設置為誤區,王平安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誤區所誤導,偏離了正確的理解判斷的軌跡,所以會產生很多困惑, 

 這些看的最清楚的是坤伯,坤伯之所以給王平安分析華國發展史和易經的關係,說那麼多,只是希望王平安明白,正確的理解和推演,排除干擾和誤導,這些王平安做不到,他學習的知識,他了解的世界,他周圍的環境,很多很多都在影響著他,錯誤理解的知識灌輸給他,錯誤思維的社會環境渲染著他,錯誤的世界觀包裹著他,想從中跳脫清明,太難了。 

 但是這些坤伯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他才十一歲,接觸世界的時間太短,山中的生活使他單純,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走出來外面的世界開闊眼界,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坤伯只能不斷地調整他的心態,清明他的思維,讓他一步步認清真相,走上正確的路,否則,他怕是永遠也不能真正的推演出易經所包含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