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各方利益

 而華國走得是貿易路線,相對要臉的同時,也算是共贏。 

 華國需要一個大的市場,來消化過剩的工業產能,加快產業升級。 

 而克爾納,或者說克爾納青年掌握的克爾納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三千萬,乃至以後必然更龐大許多的市場, 

 同時,克爾納國內可以用來交換物資的礦產和能源,對於華國來說也是重要的戰略儲備。 

 雖然長期來看,這勢必造成克爾納對華國的產業依賴, 

 但此刻的克爾納的情況實在是沒有考慮這些的價值。 

 而相比於另外兩方直接搶的,至少與華國的合作,克爾納拿出去資源的確能夠換回來東西。 

 對於華國來說,則是此刻只有克爾納青年上位,才能夠有克爾納這個市場。 

 因為不管是克爾納反對派還是克爾納政府軍,其背後的力量都不可能讓華國涉及到克爾納這個市場。 

 而最後一方大國力量, 

 自然就是毛熊國。 

 毛熊國在克爾納內的利益,相對來說可能最簡單, 

 克爾納青年與毛熊國的軍火交易,從克爾納青年崛起之初到現在,克爾納青年消耗的大部分軍火都來源於毛熊國。 

 持續的,越來越大的訂單, 

 讓毛熊國的軍工集團被綁在了克爾納青年的戰車上, 

 甚至因為毛熊國本來就不太好的經濟,克爾納青年持續的訂單,讓半個毛熊國都站在了克爾納青年這邊。 

 不過, 

 這其實是暫時的。 

 毛熊國與克爾納青年的利益一致性,遠沒有克爾納青年與華國那麼牢固。 

 克爾納青年與華國的利益一致能夠從此刻一直延伸到克爾納青年贏下這場戰爭。 

 但毛熊國與克爾納青年的利益一致性,到眼前差不多就到頂了。 

 毛熊國肯定不希望克爾納青年被摧毀被剿滅, 

 但同樣也不會希望克爾納青年徹底贏下克爾納內的戰爭——不然他們怎麼賣彈藥武器。 

 對於毛熊國來說,克爾納這場戰爭最好一直持續下去。 

 某種程度上,毛熊國甚至可能暗地裡站在克爾納青年利益的對立面。 

 ……思考著各方利益關係, 

 莫道在軍事地圖上,再做著一些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