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英俊 作品

第76章 講真話的採訪

 孫記者不服氣:“你這理論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如果按十五歲標準,我們國家隊的是不是都該退役了。”

 汪羽連忙制止他:“打住,你這是曲解我的話,把我往溝裡帶。我是說十五歲應該出成績,可沒說多少歲應該拿冠軍。圍棋這項活動看起來是文化底蘊深厚的高雅活動,但也脫離不了體育競技,要知道人的身體機能在三十歲後不可避免的會走下坡路,雖然能通過鍛鍊和一些其他手段維持,但終究是會緩慢下滑。”

 孫記者:“那按你這種說法,經驗和積累就不重要了?”

 汪羽笑了笑:“經驗和積累當然重要,不然為什麼全世界國家領導人都是年齡大的,但放在圍棋上,如果一個十幾歲的棋手和五十歲的爭奪冠軍,我看好年齡小的。體能,腦力比拼在圍棋這項運動上的比重也很高。現代圍棋,哪個學棋的不是幾歲就開始接觸圍棋,而棋盤上的經驗和積累,是可以通過高強度訓練和對局來獲得的。”

 汪羽接著補充:“下圍棋其實是一項非常耗費體能的活動,高手之間對局時,需要不間斷的構思戰術,比拼計算力,做決策,判斷形式。有經驗和積累的能在一些局部憑藉經驗減少思考節約體能。但回過頭來,你看到很多棋手在後半盤出現昏招,葬送全局,就是體能跟不上的表現。在一盤長達七八個小時對局中,沒有良好的體能支持,是必然要掉隊的。”

 孫記者聽得連連點頭:“你這樣說,似乎也有道理,那關於前面提到的弊端,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汪羽想了想,開口說道:“這次去日本拜訪吳先生,通過他闡述的**之棋,結合我自己在棋盤上的感受,我在想,現代圍棋是不是在方向上出現了一定偏差。”

 孫記者聽聞此言,精神為之一振:“你這個說得更有意思了,願聞其詳。”

 汪羽:“國內的愛好者可能不知道,吳先生現在研究**之棋,就是每一手都儘量均衡的去下。”

 孫記者打斷了汪羽:“均衡的去下,是指棋風不偏不倚,儘量均衡嗎?”

 汪羽搖頭:“不是棋風,一個人的棋風均衡看似沒有短板,但同樣的,均衡也表示他不能把某些風格發揮到極致。好比我這次比賽的對手小林覺,就是棋風出了名的沒有短板。圍棋不是木桶理論,勝負的關鍵不在於最短的板,反而任何一種棋風發揮到極致都有登頂的可能。”